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推動建成責任導向的綠色低碳循環紡織體系,加速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同時探討、積極應對行業發展遇到的共性問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于2023年11月2~3日在江蘇江陰召開“2023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分會年會暨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在致辭中表示,隨著全球終端消費復蘇及消費需求的逐步升級,紡織化纖市場預計也將迎來復蘇期。在外部因素改善的同時,循環再利用化纖企業也需繼續“苦練內功”,一方面要加大研發差異化、功能性產品力度,增加產品附加值,創造產品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強技術改造,重點突破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的關鍵技術,盡快形成產業化。同時,要與下游國內外品牌緊密合作,提高市場認可度,打造企業品牌形象。
他指出,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是纖維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低碳的典型化纖產品,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指引下,行業企業還要繼續提升綠色制造和數字化水平,借助國家專項等政策手段,在分會這個服務平臺的努力下,團結協作,規范經營,展現我國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行業的內涵和底蘊,共同提升行業品牌影響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發來視頻致辭。她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是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推動經濟綠色增長、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針對行業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尤其在目前海量的廢舊紡織品尚未真正形成商品化生產、使用的情況下,如何謀劃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行業發展路徑至關重要。為此,她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前沿創新突破。目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還有大量的基礎科學問題亟待解決。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進一步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研究,同時推進多學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團隊建設。第二,集聚多方力量,攻關產業關鍵技術。以行業內重點企業為依托,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動廢舊紡織品高質化利用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第三,規范引導市場,講好纖維品牌故事。盡管我國是主要的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產品的供應基地,但還是要注重在品牌產業鏈中影響力的提升,開發更多功能性新產品,嵌入到國內外品牌供應鏈中去。
會上,來自國家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專家、學者分別就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產品碳足跡核算、碳交易、品牌供應鏈對循環再利用纖維的需求及行業標準及認證體系等內容展開探討和分享。
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財金研究室主任、正高級經濟師李若愚分析了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趨勢及特點、2023年的經濟形勢,并對2024年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展望。她表示,目前世界經濟轉為“三高一低(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的態勢,地緣政治沖突威脅全球經濟穩定性,深刻改變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了較大影響。
2023年國際環境復雜嚴峻,我國一季度國內經濟明顯好轉,二季度勢頭有所放緩,三季度再次企穩向好,預計全年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可以較好實現。她預計2024年經濟增速水平略低于2023年,不過積極的財政效應、缺口效應、轉型效應將提振我國經濟。
循環再生纖維發展問題與對策
東華大學教授王華平表示,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是世界與中國實現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超過2500萬噸,資源回收率僅15%,資源化利用面臨物流、技術、品質與經濟等方面的挑戰,應該以零拋棄、清潔低碳、高效高質高值為目標,進行資源化、再生工藝裝備、專業化品種開發三位一體的總體設計。他詳細介紹了以廢為主的單纖維紡織品循環再生技術、“廢舊”結合的紡織品資源化分類與利用技術、面向多層級專業化應用的產業鏈融合技術,并對廢舊紡織品酶解再生、化學轉化融合再生等前沿回收新技術和低碳再生論證、標準建設等再生循環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成都億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濤以歐盟碳足跡方法規則和化纖產品碳足跡為例,介紹產品碳足跡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重要的應用場景:在各行業企業里應用于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生產及供應鏈管理的低碳綠色循環分析,打造更加低碳綠色的產品和技術,增強市場競爭力;支持透明可信的產品認證和標簽,支持市場監管和媒體監督,打造公平的低碳綠色市場環境;支持政府層面的互認機制,打通國內外市場和供應鏈,克服國際貿易壁壘。他表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標準、數據庫、軟件工具已日益成熟,尤其是歐盟新電池法中產品碳足跡第一次成為了產品法規的強制性要求,很可能成為各行業產品碳足跡參照的規范,并為所有面向碳中和、綠色發展目標的工作提供方法體系參考。
北京綠色交易所綠色發展中心主任張永康以碳交易為主線,介紹了在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實施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的主要出發點和意義,深入探討了國內碳市場的機制原理、最新政策和發展現狀,以及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路徑(內部分布式能源開發與綜合能源、綠電交易、綠色指標購買)。他指出,綠電綠證交易、碳減排CCER交易、歐盟碳邊境調解機制(CBAM)對外貿型企業帶來了挑戰與機遇,企業要積極進行產品碳足跡、ESG 信息披露等,強化碳減排和綠色發展思路,以應對國內外挑戰,實現轉型可持續發展。
促進材料循環再利用 創造美好日常生活
宜家貿易服務(中國)有限公司英特宜家集團資源部東亞區資源專家肖朝陽介紹了宜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及目標,其中到2030年宜家產品的再生滌綸用量將由2017年的9%達40%。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宜家制定了七個步驟:制定公司戰略、市場調研及產品分析、明確目標、任務分解、推進實施及進度匯報、追溯及驗證、公眾溝通。他表示,宜家為實現目標,面臨一些挑戰,如循環再利用纖維修改的法律法規及標準亟待完善;生產企業需要改進技術,突破目前廢舊材料數量的瓶頸;加強再生纖維前端追溯,重視回收端的環境及社會責任;采用更加精確的追溯技術;改進生產技術,使再生纖維提質降本。他強調,宜家產品需要循環再利用纖維作為主要原料,而不是一個賣點。
基于認證角度分析品牌供應鏈對循環再生纖維的要求
特思達(北京)紡織檢定有限公司審核部經理朱建萍從國內外針對循環再生纖維政策的維度進行闡述,從品牌供應鏈對再生纖維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著重介紹國際上知名的OEKO-TEX STANDARD 100 再生材料認證流程(企業提出認證申請,檢查申請和樣品材料,確定相關標準、制定方案和檢測樣品材料,評估,現場檢查,頒發證書)、中國本土的綠色纖維認證流程(認證申請,檢查清單,分析與評估,現場檢查與抽樣,簽發現場檢查報告,簽發證書、授權標簽使用)及特殊規則。她表示,OEKO-TEX認證和綠色纖維認證合作,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認證支出成本。
循環再利用纖維的規范與可信打造
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平臺運營負責人曹秀雨介紹了國內外循環再利用纖維的政策體系及在物流、技術、市場、成本方面的瓶頸。他指出,循環再利用纖維產業需要在材料收集和分揀、再加工和制造、質量標準和檢測、溯源和認證體系、環境和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規范,確保循環再利用纖維的品質和性能符合相關要求,消除市場上的低質量產品和假冒偽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