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世界服裝制造業大省,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歷史悠久,服裝產品在材質、剪裁、工藝上居世界前列,也成為“全國快時尚面料”輸出地的發源地之一。毗鄰港澳的無可比擬的地域優勢及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極大機遇,使廣東成為港澳時尚信息的窗口及泛珠三角服裝企業采購第一站。
紡織行業流傳一句話:“全國紡織看廣東,廣東紡織看中大”。中大紡織商圈坐落于廣州市海珠區,得名于商街對面中山大學,是全國唯一一個位于省會中心地域的紡織面料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依托于省會城市政策、貿易、港口、資金、人才、文化、物流、交通等無可比擬的優勢,廣州國際輕紡城、長江輕紡廣場、廣州輕紡交易園、珠江國際紡織城、中大九州輕紡廣場等大型專業市場,以四方拱衛之勢,圍聚成中大商圈。中大商圈已形成以華南為中心,輻射國內外的紡織流通集散樞紐,越來越多的全國紡織企業將營銷、研發、設計等部門遷往中大商圈,建立高級生產服務中心和總部基地,也為商圈的內生動力帶來新的活力。據官方不完全統計,近年海珠紡織品交易額已超10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億”商圈。
2013年12月28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辦的“走基層看紡織”中國經編萬里行媒體報道團走進廣州中大商圈,了解市場形勢、發展狀況以及中大商圈在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積累的經驗與成果,向全球傳遞中國經編集聚的正能量。
“走群眾路線”,看經編市場,探索產業升級新路徑
中國經編萬里行活動以“走基層看紡織”為主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在2012年確定的關于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的精神,同時,也是踐行黨中央關于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以走訪經編專業市場為載體,深入經編產業基層專業市場。
此次走進廣州中大,報道組多視角采訪了8家企業商戶,分別是:國際輕紡城商圈的劉邦布業,瑞康大廈商圈的萬花匯集團公司,九洲輕紡廣場商圈廣州百順紡織、廣州市創源紡織、廣州恒達紡織,民政南街商圈的隆達紡織、光明布業以及交易園商圈的健潤紡織,通過走訪,調研市場動態和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產業之變,調研上游織造企業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和存在的問題,調研商戶經營經驗和困難以及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預期,通過調研探索以市場為導向倒推產業升級可行路徑,形成指導行業發展的綱領性發展規劃,進一步形成產業合力,共謀發展。
在采訪中,《中國品牌》記者發現,中大商圈充分發揮了產業集群的品牌效應,在熙熙攘攘的商圈里,中外客商每天帶來巨大的紡織交易額。海珠區已經占據了華南紡織市場的領導地位,海珠區紡織企業也不斷地壯大與發展,但受全球大環境經濟因素的影響,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中大商圈也經歷了艱難的一年。2013年,雖然據行業協會信息,我國經編行業整體業務收入呈現增長,但具體到各家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有些企業的業務收入則出現下滑。“市場蛋糕就那么大,越來越多的人來分食,具體分到每個人,肯定有人會拿到小塊”。有企業反映,在外需不振和生產成本高企的雙重壓力下,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低價競爭、罔顧質量、假冒抄襲等惡性競爭頻繁上演。大家關心,下一步企業應該如何生存與發展,還有哪些機遇,紡織藍海應往何處尋?
發揮商會優勢,建和諧市場,形成抱團發展新氛圍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中小紡織企業的各種問題更加突出,包括:硬件配套不完善,行業資訊更新不及時,行業標準缺乏,融資難,缺少龍頭企業引領方向,企業自身資源整合能力差等。因此,為了更好地團結海珠區紡織企業和人士,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商務合作平臺,促進企業間優勢互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作發展、做大做強,有序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醞釀成立。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充分肯定了協會、商會的社會地位,強調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應運而生!
2013年12月29日,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成立大會在羊城隆重舉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張延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會長夏令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廣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郭向陽,廣州市人民政府原政協主席陳開枝,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會長沈滿朝、廣東繞美經編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勝堅等嘉賓出席會議,近1500名與會代表參會。
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目前由14家常務副會長單位、50家副會長單位、38家理事單位、319家會員企業組成。該商會會長沈滿朝表示,自2013年8月籌備成立以來,商會以促進廣東經編紡織產業發展為己任,本著“真誠、務實、高效、進取”的理念,發揚“開拓、創新、敬業、奉獻”的團隊精神,依托政府力量,充分發揮商會及會員單位的專業優勢,建立創新型、專業型服務體系,致力于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協調同業關系,發揮行業優勢,互通信息、互相協作、規范行業行為,呼吁誠信,呼吁理性競爭,堅持對廣大會員進行團結、教育、引導、服務,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聚合經編力量,創“生態系統”,構建快速響應產業鏈
在新經濟時代,每個品牌內部有一個生態系統,而與其他同類的品牌又形成了一個品牌群落,彼此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廣州市海珠經編紡織商會在這樣的時代,正在醞釀創新運營模式“贏”未來。
據介紹,該商會將以8大功能中心啟動產業運作的引擎,包括:面料研發中心,科技研發+知識產權=雙管齊下促發展;電子商務中心,實體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無限商機;專家顧問平臺,權威+專業=高效助力行業發展;基礎服務中心,會員服務+企業運營=“一站式無煩憂;品牌孵化中心,推廣宣傳+品牌孵化=明日之星;投資發展中心,產業優勢+投資創新=“雪球”式發展;對外交流中心,活動+交流=架構橋梁;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儲備+平臺呈現=軟實力。
在8大功能中心的支持下,廣州海珠經編紡織商會將會形成“三大核心優勢”的強大動力。聚品牌品類集結之勢:通過商會平臺聚集各個經編企業,同時將其整合在商會這個大平臺上,通過供應鏈、渠道開拓、傳播等共性工作統籌規劃,統一利用資源,獲取強大的“結構效益”,而企業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客情管理等個性工作單獨進行,品牌之間形成“協同效應”;謀產業縱深耕耘之篇:在紡織產業升級中,一批擁有先進生產技術與設備、優質產品品質的新型制造企業,對行業同樣重要,商會鏈動紡機、紗線、胚布、染整、服裝等整條經編產業鏈之上下游資源,實現集約化、品牌化、綜合化、多元化運作;布行業多元整合之局:隨著IT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紡織行業的深度結合,從而帶來整個行業產業鏈的重新洗牌和變化,不但將使更多企業獲得敏捷制造的能力,甚至是顛覆整個行業的能力。圍繞構建行業快速響應的全產業鏈體系,促使行業形成產業鏈聯動的高度集約型的產業資源配置,成為該商會在中大紡織商圈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張延愷在商會成立大會上對商會提出要求,希望商會搭建政府與企業、協會與企業之間的橋梁,進一步維護和保障商戶權益和利益,成就大量優秀的中小紡織企業的成立,推進中大經編市場科學、健康發展,以促進我國經編產品的流通和貿易為主線,致力為海珠區紡織行業的發展作出貢獻,致力為實現我國經編強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