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表明,采用GS1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可帶來三方面協同效益:有利于幫助企業構建基于全過程、全國乃至全球的供應鏈和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國際國內貿易中的信息交換;避免信息“孤島”帶來的諸多問題,避免眾多互不兼容系統所帶來的時間和資源浪費,降低系統運行成本。
“條碼技術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日前,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和中國編碼中心聯席會議上,中國編碼中心主任張成海用一組數字介紹了GS1標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按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萬億元計算,使用條碼節約的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在供應鏈中占2%~3%;應用條碼識別技術每年為社會節約3000億元。其中,對國內配送中心的效率提升的貢獻值為200億元,對加快我國零售業發展的貢獻值為227億元,對國內零售企業健康運營的貢獻值為1040億元,對我國國內商品流通的總體貢獻值為1467億元。”
張成海表示,在我國共有5000多萬種商品條碼標識,超過75%的出口商品使用了商品條碼,進口商品使用商品條碼的比例也超過了60%。在快速消費品行業,商品條碼使用率高達到95%以上,掃描商品條碼實現自動零售結算的商店也已達千萬家。
對于如此龐大的市場,GS1主席兼CEOMiguelA.Lopera(米蓋爾·羅佩拉)表示,隨著中國城市人口的增長、零售多元化發展、中產階級數量急劇攀升、外商投資中國零售市場可持續強勁,GS1將非常關注中國繁華的零售市場。他表示,在未來40年里,GS1的戰略重點不僅是將其標準拓展到數字世界,還將其現有標準應用到服飾、生鮮食品、食品服務等相關行業,最重要的是加速中國市場的擴張。
據了解,隨著GS1標準在全球不斷推廣,商品條碼技術已被更多的人所熟悉。當前,全球150多個國家的200多萬家企業通過GS1標準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供應鏈信息化、可視化管理。最為GS1所關注的重要一極,中國企業更要抓住機遇。“GS1是一個全球的平臺,是被100多個國家認可的統一的系統和標準,跨入這個系統,也就相當于與世界的商品站在同一平臺上角逐。”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GS1管理董事會副主席王宗南告訴記者,早在1992年,光明食品集團下屬企業——位于上海南京東路的第一食品商店,就開始應用GS1商品條碼標識系統,成為中國首家推廣GS1商品條碼標識系統的試點企業。20多年來,光明食品集團積極配合國家“條碼推進工程”項目實施,目前全部實現了商品條碼化管理。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集團也加快了GS1全球統一標識系統的系統性應用和推廣。
王宗南認為,GS1標準是推動全球食品安全和供應鏈管理邁向新臺階的必由之路。他也透露,到2013年底,光明食品集團將有10條學生奶生產線和2條黃酒生產線采用GS1賦碼技術標準的追溯與供應鏈管理方案,并通過單瓶(包)賦碼、箱碼、垛碼的關聯實現全程可??、蔬菜、食用菌、水產品等可追溯管理和供應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