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服裝以其柔軟、舒適、貼體又富有彈性的優良性能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世界服裝領域呈現出向針織服裝發展的趨勢。針織服裝一直是我國針織工業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對針織服裝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針織服裝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期。
本期獨家調查選取了2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針織產業集群,來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探討我國針織產業集群的創新與再造,從而為針織產業集群應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的持續走低,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惡化,找到推動針織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優勢:產業組合方式多樣化 品種日益細分化 針織面料多樣化
2002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啟動紡織產業集群地區試點工作至今,針織工業取得長足進展,針織行業產業集群快速穩步發展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全面覆蓋服裝、服飾及產業用品等領域。
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發達地區的針織產業集群經濟實力有所加強,與此同時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的針織產業集群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針織產業集群特色產品主要包括針織服裝、面料、經編產品、襪子、手套等。以針織服裝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集群是針織產業集群的主體,數量占全部針織產業集群的一半以上。其主要產品有內衣、文胸、T恤衫、文化衫、休閑裝、運動裝等。
這些集群地區大都以縣、鎮區域經濟為主,“一鎮一品”、“一縣一業”,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產業集中度高,規模效益明顯,配套相對完整,生產成本較低,產業與市場互動,使集群地區逐步成為中國針織產業的重要的經濟支柱。
張槎:針織產業鏈配套完善
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針織業為廣東省佛山市張槎鎮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托起了張槎“中國針織名鎮”的招牌。
張槎針織業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和壯大,本世紀初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2002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針織名鎮”的稱號。
經過30余年的發展,張槎針織業從單一加工到擁有紗線市場、配飾市場、機械設備和印染及成衣等配套產業,逐步成長為產業鏈配套齊全的中國知名針織服裝產業集群。
在張槎,紡織業的轉型升級已初現成效。原來,張槎的自主品牌寥寥無幾,如今已發展了一批服裝的自主品牌,有一些品牌甚至在國際上都很有影響力。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有一大批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浮出水面。
目前,張槎棉紗的交易量占全國的“三分天下”,張槎還是全國最大的絲光棉T恤生產基地。
張槎鎮的針織產業也是佛山市的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張槎鎮針織業從分散到集中,從單一加工到擁有從紗線貿易、面料、到服裝研發生產的產業鏈,擁有鎮、村融合配套完善的現代針織產業園區,還有機械設備、飾配、印刷包裝等完善的產業配套,逐步成長為產業鏈完善、配套齊全的中國知名針織產業集群。
象山:眾多企業為國際品牌代工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是全國知名的針織產業集聚地,也是全國最主要的針織服裝出口生產基地,2004年象山縣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針織名城”。
象山針織工業創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過近30年的艱苦創業,努力拼搏,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經濟總量都取得了迅猛發展。
目前,象山針織工業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形成了集紡紗、織布、漂染、印花、后整理、繡花、制衣為一體的高度國際化的針織服裝先進制造業基地。
象山縣現擁有1000余家針織服裝生產企業形成的集群優勢,年生產針織服裝6億件,涵蓋T恤衫、運動系列、休閑系列、內衣系列等。象山生產的針織服裝出口比例達90%以上,銷往歐美、澳洲、日本、韓國等90余個國家和地區。圣大保羅、紫羅蘭、阿迪達斯、海耐斯、大腳板、飄馬、卡威、迪斯尼、?怂、安可、CK等國際著名品牌在象山定點定牌加工生產。位于象山的浙江巨鷹集團、寧波甬南針織有限公司、象山東風集團、寧波宏利集團、寧波富宏針織有限公司等10家針織服裝生產企業進入全國針織工業50強。
此外,象山縣還擁有與東華大學、上海針織研究院等合作的中高檔針織面料中心、染整中心、印花中心、信息中心、針織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五大產學研基地。
問題:企業規模小 民營企業為主體 產品缺乏吸引力
我國針織行業整體上看發展勢頭良好,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但我國針織行業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我國針織品生產企業數量最多,但大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且地域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和原料產地以及原料集散地,并日益呈現出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特點。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其中以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上海這5省1市為針織服裝高度發達地區。
2013年紡織行業專項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全國針織企業中,國有企業僅占12.13%,三資企業占23.1%,民營企業占64.4%。
在德國的H&M店鋪中竟然找不到一件“Made in China”的服裝。其原因就是,競爭的首要核心是產品。在無法預期外部市場環境的情況下,能夠預期的只有自己的產品。如果產品對市場沒有吸引力,就只能有一個結果,退出市場。
我國針織服裝行業同其他紡織行業一樣,身處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一方面,WTO成員國之間分階段取消針織品配額限制后,貿易壁壘的取消無疑會刺激針織產品的出口量;另一方面,國外的資本及產品也會進入中國市場,無疑會使整個針織服裝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
張槎:參與國際競爭尚須努力
隨著國內外針織業的發展,針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資金雄厚、技術設備先進、營銷手段高的外資企業進入了中國針織市場。參與國內外競爭,使張槎鎮針織企業的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產品檔次和產品質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針織市場逐步表露一些問題,主要有四點:
一是集群內市場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不夠合理。張槎針織市場轄區內的七大針織城和布匹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自發形成的,針織市場缺乏統一規劃,經營地點分散,布局比較雜亂,不夠集中。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張槎鎮針織企業雖然有1200多家,但全部都是私營企業,企業規模偏小,除去少量知名企業,大多數是5臺機以下的家庭作坊式小企業,占針織企業總數的70%以上,競爭力弱,難以接大訂單和第一手訂單。
三是技術力量缺乏,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特別是針織服裝大多數以仿制和來樣加工為主,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四是營銷方式單一,產品市場狹窄。
象山:開拓國內市場亟待培育品牌
象山針織經過幾十年發展,在國內同行業具有明顯優勢,但也存在明顯不足。
一是產品價值鏈有待提升,目前主打產品是文化衫、T恤衫,出口產品均價不足3美元,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是自主品牌有待培育,大部分出口針織品沒自己的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據來樣加工,90%以上產品為貼牌、定牌生產,巨鷹公司自主品牌率是當地最高的,也僅達到15%。
三是國內市場有待開拓,95%的產品外銷,外向依存度過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內銷策略和健全的內銷網絡。
四是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研發設計相對落后,模仿多、創新少,造成低檔產品居多,附加值低,過度競爭現象激烈。
五是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先進的針織服裝生產設備擁有量不足。
六是規模型企業不多,發展又不均衡。
七是優秀人才缺乏,如外貿專業人才、企業管理人才、技術設計人才等。
措施:加強政策引導 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打造區域品牌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提出要在針織產業集群內鼓勵實施規模集團、規模集群聯動工程建設,推動集群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首先,加強政策引導。解決土地、資金、交通、電力、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問題,促進各種資源和要素在集群內進行有效配置;其次,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再次,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區域品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在談針織產業集群出路時說:“未來中國針織產業集群工作的重點是實現大型產業集群與大型企業集團聯動,互利共生,促進經濟總量在技術進步、生態安全、創新驅動下進一步實現質量效益型增長!
針織行業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加快技術進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推行品牌策略,全面提升行業競爭力,無疑將是未來針織服裝發展的方向。地方政府及時制定相應政策措施,能夠起到更為積極的引導作用。
張槎:向時尚產業轉型
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張槎確立了通過引入文化、科技元素讓張槎的紡織業向時尚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
張槎鎮提出了一系列發展針織市場的措施。一是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領導,搞好服務。二是加強對針織市場的管理,推行一個部門協調,一個窗口收費,一條龍服務的“三個一”管理模式。三是做好市場包裝籌劃,提高針織市場知名度。四是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五是逐步改造現有針織廠房,改變針織市場外部形象。六是加快針織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近年來,張槎有條不紊地推進針織產業優化升級。為推進張槎針織產業提升,張槎鎮鼓勵企業往高處走,從品牌、設計、研發以及新渠道建設等方面著手,提升企業競爭力。
張槎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張槎撥出專項資金資助企業參加國際展會,并且制作宣傳片、時尚雜志等,助推張槎針織產業“走出去”,同時凝聚了張槎針織企業的信心,并借此次針織博覽會為企業尋找更多訂單,開拓更大市場。 張槎將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完善高端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推動針織產業轉型升級。
據悉,為了促進針織產業進一步升級,張槎正在著力推進時尚云平臺的建設,利于紡織云計算技術,以針織服裝產業為基礎打造一個基于網絡營銷、品牌推廣、服務為一體的時尚云;并通過“走出去”參加國際展會,同時舉辦針織服裝時裝節等將優質資源“引進來”,多措并舉從而實現針織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象山:在實踐經驗中探尋出路
象山政府在推進針織行業產業經濟上有著多方面的實踐經驗。
培育市場主體方面,象山政府堅持“無大不強、無小不活”的理念,長期開展企業梯隊培育工作。通過要素支持、管理咨詢、政策引導、上門指導、資本運營等措施,培育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通過推進小企業成長工程,建立了5個小企業創業基地,選擇100家規模以下重點企業作為培育對象,在政策、資金、環境、培訓等方面予以傾斜,既為產業鏈完善提供了堅實保障,又為規模企業發展培養了強大后備軍。
推進品牌建設方面,象山政府非常重視“品牌帶動戰略”的實施,專門出臺了品牌扶持政策,推動企業實現了“無牌”—“貼牌”—“創牌”—“名牌”的轉變,還創立“象之戀”區域品牌,凡是產品達到質量標準的企業,都可申請使用該商標。
開拓國內外市場方面,象山政府每年牽頭組織企業參加各種推介會、展銷會,每年上門走訪大客戶,為企業拉市場;企業一方面在日本、美國、歐洲設立營銷部、研發部,鞏固和拓展海外市場,一方面抱團進軍內地,擠占國內市場。
打造服務平臺。象山政府在制定針織行業發展規劃、出臺針織行業扶持政策、建設針織產業園區的同時,還打造了幾個針織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如:成立針織行業協會、斥資成立針織產品檢測中心、成立針織名品展示中心、政府投資建設免租免稅針織品市場等。
改善發展環境方面,象山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引進、信貸支持、項目建設、生產經營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全力為企業營造寬松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