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才有羊絨
“在大力發展羊毛紡織產業的同時,我們要格外珍惜和保護寧夏精品山羊絨品牌聲譽,堅決不允許出現‘綿羊絨’產品名稱,堅決不允許以毛充絨現象的發生。”在11月20日召開的吳忠市利通區毛紡織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寧夏輕紡工業局局長龍飛向寧夏從事羊絨羊毛產業的企業負責人強調指出。
據了解,目前寧夏的羊絨產業迅速崛起,已發展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羊絨產業原料流通集散地和重要羊絨制品生產加工基地。靈武和同心兩個羊絨工業園區已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羊絨產業已成為寧夏的一張“金名片”。
近年來,服裝(精紡面料)類用毛需求向上,家用紡織品用毛增長,寧夏羊毛紡織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
“但是在羊毛分梳加工過程中,一些企業負責人對羊毛、羊絨的概念分不清,將分梳后的綿羊毛稱之為‘綿羊絨’,將加工的分梳綿羊毛,以‘綿羊絨’的商品名稱出售,對已經形成的‘寧夏精品羊絨’品牌構成威脅。如果不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將會給寧夏羊絨產業的發展帶來嚴重后果。反對‘綿羊絨’概念的提出,在2010年也得到國家標準委的認可。”龍飛明確表示:“對經過分梳加工后的綿羊毛,標準稱呼應為‘分梳綿羊毛’。如果在寧夏有企業使用‘綿羊絨’產品名稱,我們將在自治區范圍內給予通報,并將其列入黑名單。”
據了解,大家所稱的羊絨特指山羊絨,全球年產量在1.7萬噸左右,因其稀有,素有“軟黃金”的美譽,其中60%~75%產自我國。目前市場上的綿羊毛價格每噸在5萬~10萬元,而羊絨價格是綿羊毛的8~10倍。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彭燕麗對寧夏保護羊絨品牌、不圖眼前利益,不混淆絨毛纖維,不誤導消費者、不擾亂市場的舉動表示贊賞與支持。
寧夏紡織纖維檢驗局副局長楊學向與會代表解讀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分梳綿羊毛地方標準》。該標準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10年2月8日發布并實施。根據標準,分梳綿羊毛指經洗滌、工業分梳加工后的綿羊毛,按細度類型可分為特細型(平均直徑≤17.5微米)、細型(平均直徑>17.5微米,≤19.5微米)和粗型(>19.5微米,≤23.5微米),而羊絨的平均直徑在15.5~17微米之間,兩者用肉眼很難分辨,為不法商販提供了可乘之機。
吳忠市利通區區委副書記景兆東表示,將加大利通區毛紡織產業園各項管理力度,認真落實《絨毛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寧夏分梳綿羊毛標準》,防止絨毛混淆、以毛充絨現象發生,保護羊絨產業健康發展,引導和促進毛紡織產業有序發展,打造誠信園區。
中寧縣工業和商務局副局長李發明在會上表示,作為寧夏毛紡織產業原料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中寧縣將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強化園區服務管理,同時積極引進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精深紡織加工企業進入園區,將“賣原料”轉變為“出產品”,引導企業誠信經營,注重質量,防止絨毛混淆現象發生,樹立園區良好信譽。
寧夏靈武羊絨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周振勇指出,為杜絕在羊絨產品交易過程中出現摻雜使假現象,羊絨制品檢驗檢測中心正在靈武羊絨產業園籌建之中。中心將與寧夏自治區檢驗檢疫局等機構合作,推動我國羊絨行業檢測水平向國際靠攏。(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