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品生產和使用大國,僅2010年服裝年產量就達285億件之多,如果平攤到全球70億人口身上,每人可得到4件。與此同時,服裝加工業也產生出大量的布角邊料。作為再生纖維生產原料,這些布角邊料不僅價格低廉,來源也十分豐富。將這些布角邊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循環再利用,不僅可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經濟上也會獲得顯著的成效。
據介紹,廢棄布角料全身都是寶,除了生產再生纖維用于氣流紡紗原料,即使是再生纖維生產中的副產品——粉塵,也是造紙業的好原料。如果這些廢棄的布角料被造紙廠收購,也會極大地促進再生纖維紡織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循環經濟特性。
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有利于節約資源
據了解,著力推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重要技術政策和長遠發展戰略,也是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基礎和核心。
但是長期以來,再生纖維紡織產業不為國內業界關注,而處于邊緣化狀態。在全社會倡導節能減排的今天,積極開展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對于節約資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目前,回收廢舊下腳料再加工纖維已是國際公認的發展趨勢。美國多年前便由美國聯邦政府、地毯生產商和地毯與擦布協會共同資助成立美國地毯回收組織,其中聯邦政府擔任董事,通過與股東談判制定回收目標。在法國也有專門組織來資助在廢舊衣物回收方面的技術創新。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也要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紡織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設立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監控體系。
據有關專家介紹,再生纖維紡織產業具有投入產出回報率較高的特點。以布角料收購、再生纖維生產、直至氣流紡紗(60%的再生棉纖維和40%的原棉混和)的生產過程為例,三階段回報率分別為10%、9%和25%,均高于紡織行業的平均水平。目前,再生纖維紡織業的萬元GDP電耗為685千瓦時,屬于中等能耗的產業,通過技術創新,仍有進一步降低能耗的空間。再生纖維紡織產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有毒氣體和工業廢水。雖然在工藝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污染環境,但是粉塵的控制和回收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在粉塵治理措施有效實施之后,再生纖維紡織業有望成為低排放的環境友好型產業。
再生纖維紡織產業群成為縣域經濟重要支柱
日前,全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試點基地正式落戶浙江省溫州蒼南縣。有專家分析指出,此次蒼南成為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領域首家試點基地,表明政策層面對再生纖維紡織業發展方向的肯定,對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據蒼南縣有關人士介紹,該縣再生纖維紡織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傳承特性。當地早在明清時代就出現了土紡土織,在漫長的歲月里,土紡土織經歷了紡織機從簡到繁、從手工操作到電動,產品從單一到多種規格的花色品種、從棉麻織品擴展到腈綸紡織品,逐步提高和發展的過程。國內氣流紡紗技術的出現,則啟發了創業者開發再生纖維紡織加工的靈感。20世紀60年代開始,蒼南縣就有人嘗試利用棉紡織、服裝等行業的布角料、下腳料,加工生產再生纖維,并且將其作為纖維原料成功地用于紡制氣流紗。
在當前循環經濟大潮下,再生資源產業已然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蒼南縣再生纖維紡織產業已經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占據國內同業的領頭示范地位。據悉,蒼南紡織產業發展迅猛,
現已形成以再生纖維紡紗業、氣流紗精深加工業和針織服裝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形成以宜山、錢庫為中心的再生纖維紡織塊狀產業群。目前,該縣從業人員達20多萬,各類機器近2萬臺,相關企業近4千家,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180.30多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24.46%,是蒼南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通過多年來在再生纖維生產方面的技術創新,該縣再生纖維的生產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經現場實物取樣,送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纖維成熟度和纖維長度等性能完全能夠滿足氣流紡紗工藝的要求,可以作為氣流紡的一種重要原料。蒼南生產的再生棉纖維就地加工成氣流紗,產品銷往廣東、江蘇南通、浙江杭州、紹興、蘭溪及全國各地,作為牛仔布生產用紗,并有相當一部分成品紗出口國外。
再生纖維生產開辟致富之路
經過幾十年發展,布角料經營、再生纖維生產已成為蒼南的一個關系民生問題的行業,也為廣大農民就業、致富提供了一條途徑。
據悉,蒼南縣大量購銷員長期在外,集中收購了全國各地和部分東南亞、南美地區服裝企業近80%的廢棄布角料,2011年共外購布角料、下腳料達300萬噸,年產再生纖維200萬噸(按每畝棉花產量100公斤計算,相當于2000萬畝棉田的產量)。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特別是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在這種土地資源貧乏的條件下,充分利用廢棄紡織品加工再生纖維,一定程度上支撐了我國紡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緩解了土地資源壓力。
再生纖維產業不僅對廢棄紡織品的出路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應,同時也給蒼南縣的人民帶來了經濟效益。以宜山鎮為例,該鎮超過85%以上的家庭從事再生纖維紡織業,給居民創造了穩定而又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還吸納了眾多外來務工人員,為城鄉居民廣泛就業開辟了寬闊之路,真正實踐了國家提出的“以創業帶動更多人就業”的思想理念。
相關鏈接·再生纖維有別于“黑心棉”
發展再生纖維紡織符合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但是也有專家提醒說,目前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有待破解。此前發生的“黑心”再生棉流向紡織企業事件一度讓消費者對廢舊下腳料再加工業存在抵觸情緒,如何提高再生纖維的性能和無害化處理,則是行業技術攻關和產業扶持的重頭戲。
雖然再生棉紗生產實現了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但目前消費者對其認識還不夠。實際上,目前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是生產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碎布料,這些材料都是新的,與人們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裝、舊衣服還不是一個概念。(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