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環境都已經這么惡劣了,同行之間能不能不要再互相擠壓?真的特別累。”在一群黑外套的大老爺們中間,穿著紅色羽絨服的徐東紅很醒目,說這句話的時候,她哽咽了。
上周六,中科商學院2012新春論壇,150多個各行各業企業家聚在一起,探討接下來的經濟“天氣”。省金融辦一位負責人剛從溫州調研回來:“大家做好心理準備,這個冬天至少2年。雖然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下調了兩次,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不會有絲毫減輕。”
一個企業轉型中的苦惱,有誰愿意聽
徐東紅在杭州辦了一家服裝廠,叫浙江蘭航服飾有限公司,公司在做兩個品牌,YHYX(櫻花衣秀)、Doliva(德麗芙),德麗芙是2011年新創的品牌,也是轉型之作。
“我18歲就到四季青賣服裝,2003年靠積累的第一桶金在杭州辦了服裝廠,一開始跟風做,什么流行做什么。”徐東紅說,當時在杭州像她這樣的小企業很多,現在很多已經支撐不下去了,為啥?同行間互相壓價,2008年以后成本上漲厲害,大多做不下去了。
去年,徐東紅公司銷售超過2000萬元,但說起利潤,她說,能養過100多個工人她就很滿足了。
徐東紅身材瘦小,但講話語氣很堅定。她說,雖然困難,但一直有個理想,做一個自己的品牌。
2011年,經常在各地出差的她發現,每次在飛機上、車上脫下來的外套是個障礙,要是能折疊變成包,能拎能背或者拿來當靠墊就好了,于是她把這個創意跟研發團隊溝通了起來,大家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能增加服裝的環保、便利、實用性。
“2010年,棉花價格瘋漲,快和羽絨接近了,我們決定轉型從羽絨衣開始。”徐東紅說,她們花了很長時間創意、設計,增強羽絨衣的多功能性,袖子和拆卸、長可以變短、羽絨衣一疊就是個背包,有款衣服甚至有5種穿法。
因為自己的工廠之前只做過棉衣,沒做羽絨衣,徐東紅就委托別的工廠加工。
“這一年,實在太苦了。”徐東紅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服裝品質,布料、羽絨、輔料都是她們自己買好給加工廠,說好1個月交貨,結果加工廠做完衣服壓著不給,借口說人工成本高了,要提價。眼看著天逐漸變冷,徐東紅沒辦法,只能多交了一半的錢,拿到貨還有不少不符合標準。“我后來告上了法庭,可就算贏了,現在那家工廠也解散了,老板說沒錢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上游被廠家欺負,下游的代理商也不省心,因為信任,有些合作了幾年的代理商都是讓他們先拿貨賣了再結賬,“可是沒料到,不少代理商拿貨后直接消失了。”徐東紅說,這件事讓她很難過。
生意場上爾虞我詐,她忍了,可他們新設計的款式一出來,就被人模仿,你賣200元,隔壁就賣180元,她苦苦帶著團隊創新,最終便宜了人家,相互間還惡意競爭。
女人何必太辛苦?徐東紅嘆著氣說,以前在四季青擺攤,只有一個營業員,今年雖然因為招工問題,員工減少了些,可幾十號人跟著你吃飯,不能說放棄就放棄。
“以前都以批發為主,今年我打算自己開始建渠道,設計、加工、銷售一條線。”徐東紅說這話的時候,一字一句,很有信心。“鋪渠道、做品牌都需要資金,今年已經跑了銀行好幾趟了,貸款依然很難。”
在浙江,像徐東紅這樣,有著自己規模不大的加工廠,養著幾十上百號工人,做著不知名品牌的企業非常之多。他們是民營企業的一支主力軍,狂風暴雨來時,最先淋到的就是他們。
“現在很多像我這樣的企業老板心都亂了,對未來失去了信心,拼命互相擠壓。”徐東紅說,別說抱團合作,同行間很少接觸,“只希望大家的心態能歸零,就像剛開始創業時那樣,擁有一顆積極的心。”
專家支招企業轉型,要讓創新成為習慣
對于2012年的經濟風向,各路專家幾乎都異口同聲:依舊困難。相比幾十年前,靠膽識就能闖出一片天地,現在的經濟環境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肯吃苦不夠,還得能創新。在中科商學院2012新春論壇上,各路專家為在場企業家出了不少創新的點子。
丁耀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 浙江中科商學院院長):唯有創新才有出路,唯有創新才能夠整個層面得到變革得到進步。對企業家來說,新興產業的一種選擇,而如何降低應收賬款、降低產成品存貨也需要創新管理。作為政府,體制機制也需要創新,同時更需要一種工作方法、思路的創新。比如多一些政府、銀行、企業的見面會?一起認認真真地商量如何來選擇我們的產業,如何來利用銀行的資金四兩撥千斤。
包純田(省金融辦副主任):我也看江蘇臺的《非誠勿擾》。其中有一個英國專場,一個小伙子說他在倫敦做水餃,毛利率極高,生意好到無法想象。水餃是中國特色食品,他怎么做?選用來自中國大陸的有機蔬菜,全部空運最新鮮,所用的手工都出自中國人之手,夠地道。再說杭州人身邊的某包子店,半年多時間杭州已經開了50家連鎖店,每個店只有3個人,每天只賣500只包子,天天門口排隊。高科技是創新,身邊的小創新更有實戰性,要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王曙光(浙江省中科商學院副院長、浙江省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 如果你看到明天,你才能擁有今天。如果你看到今天,那你擁有的只是昨天。2008年金融危機后,很多企業蜂擁進入光伏產業,國家鼓勵,看人家又賺錢,LED也是一樣,不管技術成熟不成熟,先扎進去再說,而很多產業,比如中國糧食很緊張,水資源緊缺、土地污染嚴重,有沒有想過投資到這些領域,很多人都說,那要到多少年后才能掙錢?轉型升級不能只看今天,生存自然最重要,但如果有能力轉型,那就多看幾年。
朱仁民(中國潘天壽環境藝術研究設計院院長):心離錢近,手離錢遠,心離錢遠,手離錢近。創新需要一個過程,眼睛只盯著賺錢,是做不出創新產品的。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