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公布,一系列關于紡織業“去棉化”加快以及高端纖維接力的報道頻頻見諸媒體。紡織業作為江門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江門政界以及工業界人士分別在市“兩會”和全市優秀中青年專家座談會等場合上,以政協提案或專家調研報告的形式,向政府部門發出類似聲音,呼吁江門要抓住機遇、采取措施、促進紡織業產業升級,產品向高端發展,特別是重點發展高技術纖維。
數據
江門市紡織企業超千家
一份來自今年“兩會”的最新提案顯示,江門是廣東省重要的紡織業板塊之一,全市共有明新、開平科技、邁濠科技、維美、開平錦泰、廣東彩艷、新會美達、春暉、鶴山美雅等1400多家紡織企業,產值規模達到170億元,產值約占廣東省的30%,是江門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另一份來自紡織業界的調研報告則稱,根據2010年底數據,江門市1400多家紡織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85家,億元以上產值企業有14家,其中擁有高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占20%,紡織化纖工業產值占全市總產值的17.17%,是江門市第二大支柱產業。
江門紡織產業的產品種類繁多,分布在化纖、棉紡、針織、產業用紡織品、服裝等行業,已形成了滌綸、錦綸、丙綸、芳綸色母粒、經編毛毯、針織品、家用紡織品、牛仔布及服裝、無紡布等全面發展的生產格局,初步形成了從原料到服裝的紡織產業鏈體系。其中錦綸切片、滌綸長絲、拉舍爾毛毯銷量位居全國前列。全市已經發展為廣東省最大紡織化纖產業基地,包括新會的美達錦綸和廣東彩艷、開平的滌綸、鶴山的美雅等較大型的紡織化纖生產及相關企業800多家,擁有錦帆牌錦綸絲等6個省名牌產品。
江門紡織業技術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顯著地位。以錦綸纖維為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錦綸生產國,2010年,中國錦綸纖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7%,而中國最大的錦綸龍頭企業就在新會,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5%。廣東省有錦綸相關企業50多家,江門市有10多家,下游相關企業如特種噴織、特種錦綸纖維織物等有幾十家;常規的針織、內衣、織帶等紡織企業更接近千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
問題
低技術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
然而,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江門的紡織業遇到了當前其他傳統行業都在面臨的系列難題。
在剛剛結束的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九三學社江門市委員會提交的一份名為《促進江門紡織工業發展》的提案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江門紡織業面臨的瓶頸問題日益突顯,產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薄弱,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低技術水平的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
1月13日召開的江門市第五批優秀中青年專家和拔尖人才座談會上,工業和科技小組提交了一份名為《高技術纖維新材料對江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的調研報告。該報告直陳當前江門紡織產業存在的問題:產業鏈脫節、配套不夠完善;行業間無互通、相同產業鏈之間、相互間無對接;產業過于分散,無集群效應;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強;高端人才引進不足。尤其是高技術纖維生產能力欠佳。
調研報告稱,新會生產的高技術纖維及原料大量銷往長三角等其他地方及國外,經過加工后又運回新會制造高端服裝和各類紡織品,而江門市內缺乏此類原材料加工企業。如錦綸原材料己內酰胺,中國有70%靠進口,一直是制約著錦綸行業發展,而江門市缺少此類原料企業。而且,江門市內各產業鏈各企業之間沒有互通,服裝企業不在區內采購,而向其他地方購買原料,造成資源浪費,既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又造成產業鏈脫節。
記者了解到,其實,當時的江門市經貿局在2010年和2011年曾聯合江門紡織協會舉辦過一些行業技術交流和上下游企業對接的活動,得到部分企業認同,但紡織企業方面還是認為力度不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另一個屢被提及的問題是,江門擁有高技術新材料產的先機,但卻沒有形成集中的產業集群地,上述提到的工業集中地之間沒有形成交流和互補互通,“整個市區小工業園區有,但沒有對行業有影響力的專業園區,造成形成集群的機會極為困難”。
另外,部分紡織企業認為江門對紡織業的重視似乎不夠。一位代表就直言:“雖然江門市‘十二五’規劃中闡釋了重點支持新材料產業,但具體政策中還是沒有紡織新材料的指標,而且江門地區對高技術纖維產業的高端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近年也未能引進足夠的高技術人才。”
聲音
高技術纖維發展空間大
政協提案的觀點是,江門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傳統卻極具潛力的行業,建議搭建形成合力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完善紡織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改善紡織產業結構性矛盾。
但具體怎么做,來自紡織企業的聲音更為實際和有針對性。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惠玲說,當前國家十分重視高技術纖維的發展,正謀求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這樣的背景下,江門市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高技術纖維開發和生產的重任,利用現有企業的研發條件,重點發展高技術纖維,引領中國高技術纖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拉動整個紡織產業鏈的升級和提升。
她以錦綸為例分析說,雖然中國目前是錦綸生產大國,但每年還是要從國外進口30多噸的高技術錦綸纖維。目前,世界化纖總量中,錦綸所占比例為10%,而在中國,錦綸產量僅占化纖總量的4%。應用方面,目前中國的錦綸主要用在民用絲、地毯、簾子線、薄膜等方面,在軍工方面美國軍用服裝方面錦綸的利用為90%,中國的軍用被服目前的用量還不到1%。因此,錦綸行業尤其是錦綸高技術纖維未來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應用空間。
“高技術纖維與國家發布的新材料、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環保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密不可分,要全面發展這些產業并逐步實現所需新材料的國產化,就必須全面推進高科技纖維的產業化。”陳惠玲說。
記者了解到,就在江門當前要大力發展的幾大新興產業中,對高技術纖維的需求也很大,比如新能源里面的風電,大型風電葉片全是玻璃鋼制的,而部分高性能玻纖依賴進口;而高鐵座椅、椅套、窗簾最理想的材料也需要極具抗燃性的高技術纖維。業界認為,江門市當前正在臺山川島大力發展風電,新會區南車項目發展中也遇到高端原材料瓶頸問題,發展相關高技術產品迫在眉睫,若是就近有這方面的配套供應,是一舉多得的事。
建議
加大紡織業政策扶持力度
陳惠玲認為,高技術纖維是難度極大的創新工程,是多學科、多領域、多類人才的合作運作,因此應強化“產學研用”攻關體系,加快產業升級。由于高技術纖維材料產業涵蓋了高性能纖維、生物質纖維及環保型纖維材料、新型高功能化、差別化纖維及納米纖維及納米復合材料等具體高技術品種,因此應結合具體單個品種研發具體技術目標和內容,攻克關鍵技術,推動良性發展。
政策上,她建議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整合產業鏈;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群;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創新;鼓勵引進高端人才。“江門紡織行業的企業申報及投資這類國家鼓勵、市場前景廣闊、絕對有利于科技發展和民生的高技術新材料項目,但沒有發展用地指標,導致發展受限;部分職能部門對江門市高技術新材料發展不夠重視,導致想申報投資這些高端項目的企業申請資料上升不到省或國家層次。政府在紡織行業的用地指標、優惠政策,沒能落實到位。”陳惠玲說。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目前江門對紡織行業的相關科技研發配套平臺進行了著力完善。2004年9月,江門市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2007年3月,新會被評為“中國化纖產業名城”。2007年五邑大學經江門市科技局批準成立了“江門市紡織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010年12月26日,江門市紡織工程學會成立,該學會共有單位企業15家、個人會員70人。學會成立后,將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開展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技術咨詢等服務,組織科技成果和產品展覽展示活動等。
“江門市擁有能自主創新升級的潛在新材料企業很多,占比工業總值的17%以上,如果能把這17%的工業力量升級到高技術新材料,所帶動的地區經濟效應可想而知。”陳惠玲說。她認為江門如果在新材料這個支柱產業上努力一把,既把原來的產業做好,同時在原來產業的技術和實力的基礎上拔高,將來江門市的紡織化纖工業將演變為高技術新材料產業,江門將是中國化纖新材料發展的圣地,也將迎來中國化纖新材料的春天。(江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