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國內各地棉花采摘季。今年年初至今,國內棉花價格平均跌幅達到53%,在國家出臺棉花托底收購政策后,一路狂瀉的棉花價格才開始逐步企穩。棉價大幅下跌,為何市場上我們能買到的純棉衣服反而少了呢?
舒適的純棉不再是賣點
記者近日在幾家商場、超市走訪內衣柜臺時明顯能感受到,各種新型面料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的純棉面料。雖然絕大部分服飾都標示含棉,但僅僅是含棉的百分比,很多都添加了腈綸、錦綸、萊卡、聚酯纖維等化纖成分。某品牌棉毛衫套裝標注是全棉的,仔細一看,也有10%左右的氨綸成分。另外還有不少內衣運用了竹纖維、木纖維、天蠶絲等新型面料,摸起來手感比棉質的要滑爽一些,一查成分,沒有一點點棉。而以往常見的冬季棉服,現在想要找到一件純棉的也很難,八成以上都是化纖成分。對于記者為何市場服裝棉成分越來越少的疑問,一位銷售人員表示,“現在很多新型面料都比純棉的穿起來舒服,有的高科技成分吸汗功能特別好,而且不像棉的穿穿容易變形”。
棉價跌了為何不多用棉花
棉花價格大跌,為何市民穿到的純棉衣服反而少了?據業內人士分析,首先和棉花價格相比,化纖雖說近年來價格也出現了上漲,但是整體漲幅和棉花比起來要小很多,其目前價格僅有棉花的2/3左右。其次,世界棉花產量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只能用化纖來填補這個缺口。第三,化纖產品大量取代棉產品的歷史還要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棉價在高位,國際訂單又不足,不少棉紡企業及時調整結構,采購便宜的化纖開發混紡產品以減輕成本壓力。
除了價格因素外,近年來化纖功能開發速度的大幅提升也加快了其市場占有率。從記者的實際走訪情況來看,目前化纖類產品在很多品牌中都是打著高科技新材料的新形象出現的,尤其是在戶外品牌上,很多速干、防水、保暖的化纖類面料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目前我國化纖的織造工藝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是在后整理工藝水平上和國際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如果企業能在后整理工藝上有較快提升,化纖基本可以取代棉花,未來化纖衣服的比例會更高。(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