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問,漢派服裝能否蘇醒?
漢派服裝有過很輝煌的時候。上世紀90年代,以太和為首的漢派服裝率先走品牌路線。1997年太和服裝請瞿穎在中央電視臺做代言,一下子打開了知名度,家家戶戶都知道了這個漢派牌子。然而,幾年后,無序競爭就把漢派服裝的格局攪亂了。
由于服裝行業(yè)門檻較低,一時間五花八門什么公司都有,低價競爭,互相模仿,漢派服裝開始成為“仿版”的代名詞。
如今湖北服裝企業(yè)年銷售過5億元的只有1家,浙江卻有7家過50億元。漢派服裝在國內要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武漢服裝商會會長趙合榮談及漢派企業(yè)感嘆道:“每年賺個百萬元就滿足了,不抱團,不圖發(fā)展品牌的老思想是漢派的癥結。”
企二代帶來希望
如今,在武漢1600多家服裝企業(yè)中,上世紀80年代末成立的企業(yè),正在進入“企二代”接班階段。
武漢合榮服飾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飛,是上海人,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德語,畢業(yè)之后在德國薩爾州學習企業(yè)管理。如今,這個由陳飛岳父一手創(chuàng)辦、經營了20多年的企業(yè),已完全交給小兩口,陳飛說:“我與妻子分主內外:妻子是總設計師,我管運營。秋季的訂貨會由我獨立操盤,訂量比往年翻番。”
“合榮服飾是我的岳父趙合榮一手創(chuàng)辦的,他1992年在漢正街開店、辦廠,到現(xiàn)在那里還有我們的門面。我們以前做低端產品,搞批發(f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在批發(fā)和代理之間,在國內有30個商場,20多個省級代理。旗下有愛思德尼和史萊登兩個品牌,都是女裝。棉服和羽絨服是我們的主打產品,定位是35歲左右的中高收入的成熟、知性女性,商務加休閑的路線。特別是棉服,我們在國內比較領先,每件平均價位800~900元,帶毛領的達到1500元。”
服裝對陳飛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行業(yè),一直服務德國企業(yè)習慣了高要求和制度分明。到武漢之后,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收入不是特別高,不能過多要求別人怎么做,要將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結合起來。
“我現(xiàn)在的主要工作是銷售和企業(yè)管理,不管生產,“80后”的企業(yè)家也都不會管。設計總監(jiān)是我太太,她經常去意大利、法國等地考察。我們做東西很認真,參照國際流行趨勢,建立自己的風格。整年都在設計冬裝,設計300多款,推廣了一些成功款式。在武漢,棉服還沒有人能跟我們競爭。”
陳飛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考察終端客戶,為將來建立專賣體系鋪路。他說:“做服裝,老板怎么想很重要。上一代人忙著賺錢,沒有把產品體系化,這就要我們這代人來完成,什么樣的客戶給什么樣的菜,提供套餐服務。”他認為,只有體系健全才能長遠發(fā)展。
長江后浪推前浪
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橫貫整個武漢市區(qū),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如今新一代老板的接班,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
與上代老板不同,新老板的學歷普遍提高,約有一半人曾赴海外留學。新掌門人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沉重感”,他們直面漢派服裝的問題:比上世紀80年代創(chuàng)業(yè)期面臨的競爭更殘酷,不能再靠抄襲、抄版生存。
比起20多年前父輩的白手起家,“80后”夫妻檔一接手就有數(shù)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資產,平臺更高、資源更豐富。大權在手,然而“80后”們并不比父輩們當年創(chuàng)業(yè)時更輕松。
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表示,這批新人接班后,無論從管理還是從生產等方面,都給人帶來驚喜,肩負著振興武漢服裝產業(yè)希望的責任,他希望“企二代”掌門人能做得更好。
武漢博美佳商貿有限公司的第二代接班人李瀟“繼位”后,投入千余萬元,在深圳頂級女裝云集的天安數(shù)碼城購買千余平方米辦公樓,做運營與研發(fā)總部,與全國服裝流行趨勢接軌。
世誠制服“企二代”趙誠,今年4月從加拿大學成回國后,沒接手父親的制服生意,而是自開網店賣男裝,打出不同于父輩的自有品牌,僅2010年11月11日一天,就賣出55萬元,現(xiàn)在每月訂單量均在400單左右。
萊珀貝爾服飾的董事長,24歲的夏衍,更是直接邀請一位合伙人,分管營銷等,他自己只管人事。他覺得,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下,請合伙人或者職業(yè)經理人管理,能發(fā)揮各自的專長。“將來,我甚至可以將工廠托管給經紀人。”
說起企業(yè)接棒,“海歸”老板最大的感觸:傳統(tǒng)的“家族式”管理弊端不少,尤其是“一言堂”。對于沖突,第一代們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出寬容。武漢合榮服飾董事長趙合榮說,在出現(xiàn)碰撞時,他會要求孩子們尊重前輩,會聽取合理的意見。而SBO服飾老板娘湯博惠,在“垂簾聽政”2年后,徹底將企業(yè)交給女婿李瀟,甚至企業(yè)的名字和品牌都改掉了。
“新老板”的努力帶來了新數(shù)據(jù),下半年秋冬服裝訂單有較大幅度增長。
“今年秋冬訂單比去年翻了一番”,武漢元田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仁說:“行業(yè)毛利率大約下降了5%,凈利率在20%左右,競爭確實越來越激烈,但在批發(fā)市場上,漢派服裝的品質、檔次、利潤率還是要好過廣州服裝。”
武漢愛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輝也介紹,秋冬季服裝訂貨量比去年大約上漲了20%左右,他說:“今年服裝原輔料成本上漲了約20%,用工成本上漲了約30%,很多服裝企業(yè)面臨著調整產品結構,消化成本上漲因素的壓力。”
文章的結尾,還是引用李凱洛先生的點評――“漢派”服裝的衰落,也可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武漢服裝業(yè)已在新的競爭格局下覺醒并歸位,并開始了實質性調整,也許用不了多久,一個全新且實實在在的“漢派”服裝會重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