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T恤銷售進入旺季。
近日,在柯橋工作的李先生遇到一個困擾:同樣標著XL號或XXL號的T恤,不同品牌,大小完全不同。“有的時候標識都不一樣,有的用字母,有的用數字,還有的是用身高來表示,不試還真不敢買。”李先生說,“要是尺碼都統一就好了。”
三個品牌T恤三種標識
李先生身材高大魁梧,一直習慣穿XXL尺碼的衣服。前不久,他分別到彪馬、ADIDAS、NIKE等三家品牌專賣店選購了3件T恤。細心的李先生把衣服拿回家后,發現3件衣服的標識尺碼均不相同:彪馬尺碼標識最大,190/108A(XXL);ADIDAS其次,標碼為185/100A(XXL);NIKE最小,標碼為185/104A(XXL)。“實際穿著中,NIKE穿著更顯得寬松,而彪馬卻有些緊繃。”李先生犯難了,到底什么尺碼的衣服才適合他呢?
如此標識服裝尺碼,服裝尺寸標準讓消費者十分迷惑。
網購服裝選尺碼最頭疼
在實體店買衣服尚且如此麻煩,上網購衣更是挑戰網購達人數據分析和判斷能力的一關。由于沒辦法親自嘗試,每個賣家公布的尺寸就尤為重要。
記者上網搜索了一些淘寶商城的店家,一般來講,女裝上衣標的都是S、M、L,褲子用的則是160/70A之類的標識方法。在“寶貝詳情”一欄,賣家還會提供對照表供買家參考。不管如何,所有賣家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句話:“由于是手工測量,會有兩到三厘米的誤差,不能接受誤差的請慎重購買”。
衣服講究的是貼身得體,兩三厘米的誤差,到了身上有時候也會差之千里。所以店家的評價欄常會出現“衣服小了點,不過態度還可以”之類的語句。經常在網上買衣服的小王告訴記者:“我上網買衣服一般都選不怎么緊身的,這樣大小差一點也沒關系。以前買了一件襯衣,為了保證合適,我把上身各種數據量了一遍,跟賣家聊了一個多小時,才下的單,這樣運氣還算好的。有一些大小差得實在離譜,只好退貨。”
國家尺碼標準
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為什么目前國內的服裝尺寸如此錯綜復雜?
從事多年服裝生產的“越王制衣”經營者告訴記者,“因為國家尺碼標準只要求標注身高和胸圍尺寸,如男裝的180/105(XL)。此外,除了成分標簽和理化指標按照國家標準標注外,企業可以采用自己的標準,或者是按照客戶尺碼單來生產。”
紹興縣質量監督技術局從事多年標準管理的邵文慶表示,目前的國家標準至少是20年前實行的標準,已經不能滿足多品類服裝的標注需求。“隨著國內的時尚程度不斷和國際接軌,服裝產品更加豐富,針對的消費群體也更加細化(如少女裝、老年裝等),企業根據款式以及不同品類,標注出不同的尺寸標識,這是企業根據市場反饋和經驗作出的改進。”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