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9月30日訊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佟二堡”的具體地理位置,但都能把它和皮裝聯系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左右的一段時間,佟二堡皮裝物流在全國保持第一的位置,但此后逐步下滑,到2002年,這個風靡全國的皮裝基地幾乎垮掉。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佟二堡近些年又起死回生,變得比原來更有檔次,更有發展潛力。
“佟二堡現象”是一個奇跡,上世紀80年代初期,佟二堡人開始從事童裝加工,后來發現皮裝的附加值遠比童裝要高很多,佟二堡人又開始打起了皮貨的主意。
佟二堡當年是燈塔縣的一個鄉鎮,距離遼陽和燈塔都有20多公里,不具交通優勢。當時更沒有皮裝加工的傳統和原材料優勢,佟二堡人有的只是一股子拚勁。
漸漸的,到上世紀90年代初,佟二堡鎮內形成了自發的皮衣批發市場,周邊形成了近百家的皮衣加工廠。到1991年,鎮政府騰出俱樂部搞了一個封閉式的批發市場,隨后各種民營資本紛紛到佟二堡建市場,到1995年,批發市場的建筑面積達到了10萬平方米。佟二堡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皮衣物流中轉基地。
很多人對佟二堡當年的繁榮景象記憶猶新:“小鎮上流動人口就能有三萬多人,如果你要是晚到一點的話,汽車根本就找不到停車位,人挨人,人擠人,仿佛人們不是在買皮裝,而是在買白菜。”
而然,佟二堡人在享受繁華的同時卻不曾留意隱藏在背后的危機。用鄉鎮干部的話來說,當年佟二堡的皮衣成麻袋發貨,蘿卜快了不洗泥,一些質量和信譽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佟二堡”淪為了一個低檔次、甚至是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
從1997年開始,市場上人日益稀少,店鋪一個一個關門,皮裝是市場從原來的10萬平米萎縮到幾千平方米。從前的人聲鼎沸已經沒落到門可羅雀。外地人紛紛撤走,到2002年,當地的住宅樓房價跌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房子論套買,2萬元一套。
佟二堡人沒有沉淪,總結教訓后,開始了二次創業,而這一次,他們像當年抓住皮衣機遇一樣,抓住了裘皮的機遇。從南方引起裘皮生產線,興建裘皮加工廠,佟二堡一點點地恢復了元氣。
政府管理部門也加大了對市場的監督力度,對產品進行檢驗、對售后質量進行監督,佟二堡又重拾起當年的自信心。
據燈塔市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佟二堡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裘皮產銷基地。最近,佟二堡引進了浙江海寧的政府項目,正在建設16萬平方米海寧皮革城。正在進行產業轉移的海寧將要把皮裝和裘皮產業北遷至佟二堡。項目建成后,佟二堡將成為全國的皮裝、裘皮中心集散地。
說到目前佟二堡裘皮的質量,鎮干部告訴記者,裘皮原料基本上是從丹麥拍賣會上拍來的,佟二堡的裘皮商人每年包飛機到丹麥,“佟二堡”這名詞,直接能影響到國產裘皮的價格。
不走老路,佟二堡有了自己的裘皮品牌,在裘皮市場,一位老板對記者說,周邊城市大商場里的裘皮95%都來自佟二堡,佟二堡人忘不了原來的教訓,把“質量”和“信譽”看得比命根子還要重要。
佟二堡二次創業富裕了當地的百姓,據統計,全鎮有兩萬多人從事和皮革有關的工作,資產千萬元以上的達到了一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