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求減少,新疆棉花正在經歷新一輪滯銷,這也說明“白色產業”仍待成熟
時值7月,在我國最大的產棉區新疆,天山南北棉花長勢旺盛。不過,新的豐收年景卻讓人不喜反憂,新疆棉花正在遭遇入世以來的第二次大范圍的滯銷困境。
今年新疆棉花積壓是由于我國紡織品出口量大幅度縮減,紡織原料需求不足。新疆去年收購的棉花至少尚有120多萬噸還未能售出,約為當年總產的1/3。
“賣難”、“運難”并存
《?望》新聞周刊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新疆分行了解到,據統計,截至5月底,由該行提供貸款收購的217萬噸棉花,目前只銷售出一半,遠遠低于去年同期。
作為主產區之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去年收購的25萬噸棉花,目前仍有近一半積壓在當地。農一師棉麻公司副總經理李成告訴記者,“今年定價不算高,可還是賣不出去。”
棉花滯銷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下降。今年我國紡織企業的國外訂單已比去年大為減少。而堆放在沿海港口保稅區倉庫里等待登陸中國市場的大量進口棉,使國內紡織企業隨時可以買到棉花,不必一次儲備幾個月的原料。
更令棉花企業苦惱的是,今年“運難”依然突出。各棉區儲運倉庫目前大多爆滿。
由于棉花難賣,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日漸增大。首先,使用貸款的時間比以往延長了3個月左右,記者了解到,壓在手中的棉花,遲賣一個月,每噸的利息和倉儲等各種成本就增加100元。而受去年以來6次加息的影響,棉花經營企業收購加工成本明顯增加,每貸款1億元,年利息要比去年同期增加100多萬元。
而棉花銷售困境也令金融部門憂慮不已。去年9月以來,農發行新疆分行共投放棉花收購貸款283.8億元,眼下只收回了59%。由于棉花收購加工行業風險過高,其他金融機構正在逐步退出這一領域,農發行事實上已成為新疆棉花收購資金的最主要來源。其新疆分行客戶二處副處長楊光華坦言,“農發行既要保證資金安全,又必須提供充足收購資金使企業敞開收購,太難了!”
今年新棉的收購也可能受影響。按規定,棉花經營企業必須要在今年8月底前償還所有貸款,并結清利息,才有在下個棉花年度的貸款資格。楊光華說,還有兩個月,新棉收購工作就要開始了,當務之急是如何想辦法讓去年的棉花盡快脫手。
溫州棉商不愁“銷路”的秘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行走”新疆的溫州棉商手中的棉花卻早已銷售一空。一片“賣難”聲中,民營棉商收購的棉花何以順利出手,而且還能持續盈利?
新疆阿克蘇天泉棉業是溫州商人投資的棉花經營加工企業。企業負責人李健告訴記者,三年前,天泉棉業與江蘇鹽城的永大紡織集團下屬的四個紡織企業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使大部分棉花都有了“著落”。而注重客戶意見正是企業迅速建立穩固的銷售渠道的原因之一。
比如,“三絲”(頭發絲、牲畜毛、化學纖維絲)問題是國產棉花的“癌癥”,在去年棉花收購高峰期,記者在天泉棉業廠區卻發現了“壯觀”的撿花場面:近百名工人頭戴白帽,口捂紗罩,蹲坐在地上不停地撕扯著棉絮,挑揀“三絲”。
將挑揀“三絲”的工序從紡織企業轉移到棉花加工環節,大大減輕紡織企業的負擔,是天泉棉業贏得客戶信任的重要原因。天泉棉業專門雇人挑揀“三絲”,雖然每噸棉花成本因此增加了幾十元,但由于“三絲”少了,棉花的銷價卻比市場價每噸高出200多元。
由于采取了“快加工、快銷售”的策略,天泉棉業的資金不停地周轉,再加上企業基本沒有倉儲費用,財務成本大大降低,這保證了企業手中總能掌握大量棉花資源。從去年9月下旬開秤至今的半年時間里,天泉棉業用籌集來的5000多萬元,收購加工了價值2億多元的棉花。
此外,民營棉企還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采取靈活的用工機制,增強競爭力。
公平競爭化解“賣難”
針對今年“賣難”的形勢,農業發展銀行和新疆自治區供銷社等部門希望國家給產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內地大型紡織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并把提供貸款與使用新疆棉掛鉤,激活部分市場需求。
談及此,新疆自治區供銷社副主任呂永民告訴記者,眼下有效的辦法是盡快由國家收儲一部分新疆棉花。還應盡快出臺醞釀多時的新疆棉花外運補貼政策。
一些業內人士也在反省,新疆短短十余年一躍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舉足輕重的產棉區,發展速度不可謂不驚人,然而“賣難”纏身、“硬傷”屢屢復發,充分說明“白色產業”尚不成熟。
從棉花收購、流通領域來看,我國棉花收購市場放開后,民營企業打破了供銷社系統棉花收購企業原先的獨家壟斷局面,特別是溫州游資的介入使競爭更加激烈。由于新疆各級棉麻企業多數未進行改制或改制不徹底,冗員多、歷史包袱重,經營狀況普遍不容樂觀。
但事實上,民營棉花經營企業要取代主渠道的地位還為時尚早。據一些溫州棉商反映,棉麻企業固然包袱沉重,但目前民營棉花企業面臨的障礙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