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絲光加工的化學原理主要是利用氯化作用對羊毛纖維表面的鱗片進行深度處理。具體來說,這個過程涉及對羊毛纖維進行重復氯化處理,以剝蝕羊毛纖維表面的鱗片,使其蛋白質降解成凍膠,甚至成為熟稠液體。隨后,通過堿處理進一步除去已剝蝕的羊毛鱗片層中降解的蛋白質,從而使羊毛纖維表面光滑、平整。
在化學處理過程中,氯化劑的使用是關鍵。氯化劑能夠破壞羊毛纖維表面的鱗片結構,使鱗片剝蝕或鱗片邊緣平蝕,即將邊緣突出部分削平。這種處理減少了羊毛纖維表面的凹凸差距,使得原本呈漫反射的光線轉變為集中反射,從而增強了羊毛的光澤。
除了氯化作用外,稀土染色也被用于增加羊毛的光澤。稀土對羊毛邊緣的鈍化作用使其凸起的尖銳部分轉向圓滑,減小了凹凸差距,增加了光的集中反射趨勢,從而改善了羊毛的光澤。然而,稀土對增加光澤的貢獻遠不及氯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羊毛絲光處理過程中必須兼顧氯化深度和羊毛纖維的意外損傷兩方面的要求。目前,工業上常采用毛條連續防縮設備來實現這一工藝要求,尤其是在細羊毛的處理上。此外,絲光處理后的羊毛雖然光澤和手感有所改善,但其細度、強力和伸長等性能可能會有所下降,且羊毛纖維失去了“磷盾”的保護,吸濕性會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羊毛絲光加工的化學原理主要是利用氯化作用對羊毛纖維表面的鱗片進行深度處理,以達到改善羊毛光澤和手感的目的。
相關產品
相關采購
相關問答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