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運動服飾行業兩大龍頭——安踏和李寧相繼發布年度財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安踏以多品牌戰略和規模擴張持續領跑行業,而李寧則聚焦“單品牌、多品類”的穩健路線,在專業領域深化布局。兩者的財報數據與戰略選擇,折射出中國運動品牌在復雜市場環境下的差異化生存邏輯。
安踏的“瘋狂”擴張:規模與效率的雙重革命
安踏的2024年財報如同一場“速度與激情”。全年營收突破708.26億元,同比增長13.6%,若加上亞瑪芬體育的貢獻,其總營收規模達1085.8億元,成為全球第三家邁入“千億俱樂部”的體育集團。
主品牌安踏以335.2億元營收穩守大眾市場,FILA貢獻266億,而迪桑特、可隆等小眾品牌增速高達53.7%,成為新增長引擎。通過覆蓋從高性價比到輕奢的全價位段,安踏在消費分級趨勢下實現“通吃”,亞瑪芬旗下的始祖鳥則以奢侈品定位收割高端市場。這種“規模”的邏輯下,安踏甚至又以2.9億美元收購德國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進一步擴大全球化版圖。
2024年,安踏超1萬家門店采用直面消費者模式,直營占比超50%,庫存周轉天數縮短至114天,電商收入占比提升至33.8%。直播電商與社交內容營銷精準觸達Z世代,線上增速達25.1%。
李寧的“維穩”邏輯:專業賽道的攻守平衡
相較于安踏的激進,李寧選擇了一條更強調“韌性”的路徑。2024年,李寧營收286.76億元,同比增長3.9%。這一成績背后,是“單品牌”戰略下的核心品類深化。
在負責進攻的跑步品類,超輕、赤兔、飛電三大跑鞋年銷量突破1060萬雙,帶動鞋類收入增長6.8%,跑步品類流水同比大增25%。但負責防守的籃球品類流水下滑21%,從行業競爭的維度看,李寧在籃球領域的優勢并不突出。李寧也意識到,要在加強籃球領域專業性能的同時,“深入籃球文化且有態度。”其他方面,李寧以64天的庫存周轉天數維持行業最優水平,直營門店凈減少201家,轉向特許經銷與新興市場拓展,電商收入增長10.3%。2024年李寧重奪2025—2028年中國奧委會合作權,試圖以專業運動基因重塑品牌勢能。然而,這一舉措的成本效益尚待驗證。
安踏說,打勝仗,是安踏不變的信仰。李寧說,穩健不等于保守,該攻的攻、該控的控。不久前,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發布了2025年全球運動品牌價值10強排行榜,安踏和李寧均位列榜單。
在消費需求分化的背景下,兩者的路徑選擇雖然不同,但卻共同印證了中國運動品牌從“量”到“質”的轉型趨勢。未來,如何平衡創新投入與利潤空間、如何捕捉細分市場紅利,將是行業持續探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