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以純和美特斯邦威、森馬等品牌并稱為“潮流三巨頭”,共同“統治”著步行街且深受小鎮青年的喜愛。只是隨著電商時代來臨,主打線下門店的以純和競爭對手一樣均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在此背景下,以純開始在潮流品牌方向上持續加碼。
以純的誕生之路起源于1997年,彼時還是個主打青春休閑風格服裝的小型制衣廠。2000年以純品牌被推向市場,通過主打線下經銷模式,以純把核心目標群體放在了2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發展初期旗下專賣店數量幾乎以30%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崛起。
2010年前后,受整個電商行業的沖擊,包括美邦和以純在內的傳統零售服裝品牌逐漸走上了下坡路。據中城商業研究院所發布的《中國實體商業信心指數》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全國重點24城的平均空置率為10.81%,其中12城的購物中心空置率超過10%。
線下市場不景氣,包括美邦等品牌在內的服裝巨頭自然無法幸免于難。
據美邦服飾所發布的財報來看,2008~2022年間美邦服飾營收從44.74億一路下滑到14.39億,歸母凈利潤則從5.88億變成-8.23億;不僅如此,2024年前三季度美邦服飾的營收只有5.3億,同比下滑37.3%,即便能夠實現盈利基本也只在幾千萬的水平,和巔峰時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森馬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營收微增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35.97%。
原本以為作為美邦服飾和森馬的直接競爭對手,以純的日子不見得會好過到哪里去,不過實際情況卻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首先是在產品矩陣上的搭建;以往以純經常被消費者吐槽是縣城青年的首選,現在以純推出黑標系列,進一步豐富休閑、街頭、都市和限定等四大產品矩陣。不僅如此,為了能夠在單一品類上有所突破,以純還推出四季牛仔和四季羽絨服兩大品類,前者憑借較高的品質和舒適度累計賣出超過3億條。
其次是在營銷方面的轉型;為了趕上電商尤其是線上直播的大潮,以純走出了賴以生存的線下經銷商模式,轉而擁抱網絡銷售渠道。通過線上直播將“時尚適穿主義”的品牌理念傳遞給消費者,再結合虛擬拍攝技術來增加直播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深受不少年輕人追捧。
再者還包括以純在高端路線上的探索;從一開始被質疑缺乏設計、土味服裝,到現在更加注重產品設計的高端化,提升品質的同時價格也在穩步向上,入駐高端購物中心的以純旗下開始有了售價高達4位數的服裝產品。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表現同樣功不可沒;以純目前已經和多家優質面料供應商形成長期合作,從而保證服裝面料品質和供應的穩定,也能夠為大規模的市場需求提供堅實后盾。
時至今日,據以純官方信息顯示,以純已進入20多個國家及地區開展業務,擁有6000多家品牌專賣店,連續14年位于國內服裝行業“百億俱樂部”隊列。步行街巨頭,亦有隱憂
作為昔日“步行街三巨頭”,美特斯邦威、森馬和以純或多或少都面臨著一些困境。
美特斯邦威從二代接班人掌管公司以來,累計虧損已接近30億元,以至于在前兩年時不時就能看到美邦賣樓求生的話題。為了自救,美邦服飾把重心從時尚品牌向潮流戶外轉變,不僅發布了全新logo,還有多款戶外服飾產品,如今走進美邦服飾的線下門店儼然一股戶外風。
與之不同的是,凈利潤持續下滑的森馬選擇向優衣庫學習,把定位調整為家庭場景。除了優化店鋪布局和陳列外,還進一步加強對供應鏈體系的打造,進而降低成本。
反觀以純,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亟待走出。品牌影響力日漸式微、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不斷涌現的競爭對手和日漸走低的消費者忠誠度,一系列的影響因素使得以純身上的壓力陡增。
作為本土老牌服裝巨頭,不可否認以純的營收和門店規模優勢明顯,然而在品牌影響力方面以純似乎僅拿捏了下沉市場,一二線城市很多消費者往往不會選擇走進以純的門店,原因在于服裝設計跟不上潮流等。取而代之的是UR、太平鳥和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風靡一時,以及如今知名度暴漲的始祖鳥、Lululemon等中產群體的心頭好。
品牌日趨老舊只是其一,多次出現的產品質量問題同樣讓以純苦不堪言。2024年底,北京市場監管局曾針對多家知名品牌進行了服飾品類抽檢,以純旗下的一批次童裝產品抽檢不合格,存在安全隱患。
黑貓投訴平臺上,以“以純”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看到投訴,大多集中在產品、售后等方面。
層出不窮的競爭對手和消費者忠誠度日漸走低,則是影響以純持續擴張的核心外部因素。
國際快時尚連鎖巨頭有優衣庫、ZARA、H&M以及來自國內但卻能夠在海外市場快速崛起的Shein,在國內市場能夠和巨頭掰手腕的時尚品牌有UR、太平鳥等,再加上從新品研發到上市僅需一個月左右的上新速度,高度分散的服裝賽道,以純想要更進一步并不會如想象中的容易。
正是由于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產品上新速度越來越快,連帶著消費者對于時尚服裝品牌的忠誠度也不再如以往那么高。“哪家衣服好看且價格合適就買哪一家的。”,對于如今買衣服選擇品牌的標準,有消費者如此表示。加碼潮牌,煥發第二春?
去年底,以純旗下的潮流品牌TEEBOX在長沙萬象城開出了華中地區的首家門店,也是國內首家全新品牌形象店,獨特的空間設計和品牌形象完美融合。有消息稱預計2025年還會在國內多個高端商場累計開設20家門店,主打潮流和高端。
事實上,TEEBOX早在2011年就已經成立,起初主要在三四線城市進行銷售,核心目標群體正是追逐潮流的新青年人群。2024年是該潮流品牌的轉型節點,除了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外,相關產品的售價也開始一路上漲,其中長款鴨絨羽絨服的價格已經來到了1399元,遠超各大快時尚品牌的主流價格區間。
目前TEEBOX的產品已經形成了現代高街、街頭運動、街頭休閑和街頭經典等四大系列,力求滿足消費者針對不同場景的穿搭需求。
為何以純會早早的布局潮牌?核心原因自然是因為有著不錯的發展前景。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運動鞋服市場規模為4926億,隨著國潮文化的盛行,國潮品牌迅速崛起,預計在2025年市場規模將會達到5989億。
國潮元素對整個鞋服市場的貢獻只是其一,更關鍵的是已經有中國李寧等潮流品牌的成功案例在前,這更加堅定了以純加碼潮牌的決心。
從最初的國貨運動品牌一哥,到后來被安踏壓制多年,李寧的成功翻身離不開國潮的助力。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李寧登上紐約時裝周,通過亮眼的紅黃配色重現上世紀90年代的復古風。有數據統計,當年中國李寧的成衣新品在6個月內的售罄率高達70%,這也直接帶動了李寧的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大關。
在這之后李寧趁熱打鐵,把各種帶有濃郁中國風的潮流元素加在鞋服產品上,同時還和各大明星及品牌聯名合作瘋狂推新品。在國潮風崛起的帶動下,中國李寧旗下的鞋服產品動輒售價在千元以上,達主品牌的數倍,盡管如此,每當有限量款首發線下門店仍然是大排長龍。
以2024上半年數據為例,李寧拿到了19.5億的凈利潤,毛利率也上升了1.6個百分點到50.4%。
除了李寧借助潮流品牌成功實現二次翻紅,過去幾年國內整個潮牌市場同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如Champion、Supreme等品牌,此前經常能夠看到消費者排隊搶購的消息;再比如最近兩年隨處可見的MLB,一頂帽子動輒300元、羽絨服隨便售價兩三千元,線下門店同樣門庭若市。
只是就目前來看,潮流品牌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也有逐漸退燒的趨勢。產品缺乏創新、過度迎合年輕人趨于大眾化、品牌溢價過高等,都是當下各大潮流品牌們所普遍遭遇的困境。
老話講,“審美是個輪回”。當年輕人不再盲目追捧潮流,以純再往后還能打出什么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