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熱映,相關周邊產品也掀起一波搶購熱潮。其中,以哪吒、敖丙為原型的棉花娃娃等潮玩在中國電商平臺上迎來熱銷,市場上一度出現“一‘吒’難求”的火爆局面。
近年來,棉花娃娃成為中國年輕人心中獨特的“情感符號”,“養娃”漸成新潮流。據悉,棉花娃娃是用人工棉花做成的毛絨玩偶,一般為5厘米至40厘米高的人形玩偶,以20厘米最常見,講究臉部刺繡的精細與豐富,能通過五官識別出表情與狀態。
這種看似簡單的毛絨玩具,深受“90后”“00后”等年輕群體的喜愛。此外,在“娃圈”中,流行一套獨特的“行話”:那些設計娃娃以及照顧娃娃的人被親切地稱為“娃媽”。
“95后”徐文晴是資深“娃媽”,她告訴記者,按照“娃圈”的分類,棉花娃娃分為“有屬性”和“無屬性”兩類。“有屬性”即以明星或一些得到授權的影視人物為原型,“無屬性”即沒有原型,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定制”。“我的娃娃以‘無屬性’的居多,我可以給娃娃們裝扮成不同的造型。”
“我現在擁有十幾個棉花娃娃,它們不僅僅是玩具,更像是我生活中的伙伴。有時候我會給它們拍照并分享給朋友,感覺它們像是我的心情代言人。每一款棉花娃娃都有不同的裝扮,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風格。”徐文晴說。
以明星、動漫人物等為原型的“有屬性”娃娃同樣熱度很高。“00后”蔣逸睿十分喜歡一位韓國明星,并購買了以其為原型的棉花娃娃。她表示,這是一種情感連接。“我喜歡的偶像在職業生涯中經歷了很多冒險和成長,潛移默化地給了我很多鼓勵,而這些娃娃則讓我能夠將這種喜愛具象化、物質化。”
除了明星外,蔣逸睿也提到在二次元文化中,很多動漫人物同樣是“有屬性”娃娃的來源。“現在有很多品牌和設計師開始通過與熱門游戲、動漫、電影等IP合作,推出多樣化的娃娃產品,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角色和款式。”
“近年來,棉花娃娃在年輕群體中迅速走紅,這一現象背后融合了社會文化、心理和經濟等多重因素。”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戴盈分析稱,當代年輕人面臨多重壓力,柔軟可愛的棉花娃娃是一種情感寄托。其觸感和造型能帶來心理安撫,類似于“解壓神器”,幫助緩解焦慮與孤獨感。棉花娃娃更像是心理學中的人偶,通過與人偶對話的方式來減輕人的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戴盈表示,棉花娃娃的流行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Z世代”尋求情感出口、表達自我、連接同好的綜合體現。它既是消費主義的產物,也是年輕一代重構生活意義的方式,即在棉花娃娃“萌萌噠”的外表下,承載著他們對溫暖、陪伴與歸屬感的深層渴望。“未來,這一趨勢或將進一步與虛擬偶像、元宇宙等新興概念融合,衍生出更多元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