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的多民族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服飾,乃生活之深邃哲思,是內心與外界的對話,是著于身軀之上的靈魂。”
正是個體與社會間的這般對話,以及我們用以包裹精神的外在服飾,造就了貴州五彩黔藝民族服飾博物館的精神特質。
這座博物館飽含創辦者的熱忱,是一家非營利性非政府辦組織。其致力于收集、展示、研究并傳播該地區少數民族所制作的服裝與配飾,尤其是居住在貴州省的48個少數民族的相關藏品。
博物館創始人陳月巧表示:“貴州的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書面語言,他們的記錄主要以女性手中針線的形式呈現。”
“它們經染色、編織與刺繡,化作服裝上的圖案,這些圖案得以輕易傳承。這些民族的歷史能轉化為服裝上的文化符號,代代相傳!
像用于節日和婚禮等場合的一些正式服裝,或許需要數年乃至長達十年才能制作完成,這與那些為適應繁重勞作或家務而設計、幾乎沒有裝飾的服裝形成了鮮明反差。
紡織品形式豐富多樣,涵蓋錦緞、蠟染,以及亞麻、絲綢、棉花、羊毛和皮革材質上的刺繡工藝;在穿著時,還會搭配珠寶及其他裝飾品,以此凸顯獨特風格。
陳月巧與她的團隊跋涉數百公里,走訪了100多個村莊,其中不乏眾多隱匿于深山之中的小村落,收集到了數千件物品。他們從苗族、瑤族、侗族、水族、黎族和布依族等少數民族處,收集到超過3000多件服裝、2000個嬰兒背帶以及20000件刺繡樣品。藏品中還包含大量制作服裝和裝飾品的工具。
公眾可免費參觀這座3000平方米的展廳,該博物館同時也是位于貴陽觀山湖區的貴陽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培訓中心。不過,這家機構對民族服飾的推廣并不局限于館內,而是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它已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28套貴州少數民族服飾藏品,還向位于北京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捐贈了10件貴州少數民族繡片。
它還在墨西哥、捷克共和國、哥倫比亞、丹麥、馬耳他、巴西等二十幾個國家舉辦了展覽。貴州五彩黔藝民族服飾博物館致力于增進人們對貴州文化遺產的理解,不僅撰寫學術論文,還出版頗受歡迎的雙語書籍。
這些努力緊密關聯著對該省乃至其他地區人類多樣性的統一認知,促使我們更深入思考以怎樣的方式遮蔽身體,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展現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