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由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臺灣輔仁大學中華服飾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非遺時尚創新沙龍在柯橋中紡CBD8號客廳舉行,來自各地的“時尚產業大咖”匯聚紡都,共同探尋中華服飾文化發展足跡。近年來,紡織類非遺以融入品牌、打造IP、引入科技、走向時尚等方式多維度創新模式發展,逐漸開啟了多元素碰撞的新局面。
活動現場,圍繞非遺話題,臺灣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院長何兆華基于研究成果,解碼貴州清水江革一苗族服飾與花樣的圖紋之謎,并由設計師郭恒生將非遺的花樣圖紋結合柯橋本地優質面料以不同工藝進行設計并展出。
時裝設計師馮三三分享了他多年來以非遺元素為設計主題的創作并參加各大時裝周的視頻。
知名媒體人、文物收藏研究家李念祖分別作非遺設計和文創思考方面的分享,來自臺灣的作家李念祖老師在本次沙龍以“非遺文創之我思”為題談他對文創的理解和心得,給出席沙龍的來賓帶來許多值得探討和反思的亮點。李老師的演說以非常接地氣的角度從紹興沈園陸游的釵頭鳳揭開序幕,以陸游筆下的紅酥手和黃縢酒破題,從酒品的產品造型,圖案設計,引經據典的導入酒品背后的訴求理念和文化底蘊,展現了文創在提升生活品質上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繼而以茶器和酒器并玉器和金幣為例,展現文物聯結詩畫后整體藝術風貌和經濟價值可觀的潛力。
李老師特別指出所謂文創必然是先有文后有創,而文創的目的是在物質不虞匱乏的基礎上追求富而好禮的境界。人們穿衣除了保暖蔽體的基本需求外,也希望所穿的衣服有品味有質感,這就是文創可以著墨和發揮的地方,李老師總結文創的真實意涵就是孔子說的游于藝。藝就是文藝,包含在文化,文學,文史,文物等不同面向的具體藝術化表現,因此在從事文創作業的時候要考慮到不同文化和習俗的差異,以免鬧出形式和內容矛盾的笑話。
此外,為進一步凝聚設計新銳力量,促進青年設計師創意、創新、創業交流與合作,活動還邀請了星創享國際設計師平臺創始人蔡佩樺、上海杉達學院時尚學院 副院長張宇姮、香港視覺影像文化協會 副秘書長陳穎豪、來自臺灣新銳設計師郭恒生、墨爾本設計師趙燦文,針對如何活化非遺元素促進青年創新創業機會和提升紡織時尚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這兩個話題展開“圓桌會”。
希望藉由本次活動非遺文化創新研究的議題,推動年輕設計師群體對非遺文化的學術研究及非遺元素的設計運用,與柯橋本地豐沛的紡織資源激蕩出有經濟收獲的化學反應,為未來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新品牌的打造,注入“老味道”與“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