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服裝制造商使用縫紉圖案來制作構成服裝的不同形狀的部分,并將它們作為裁剪和縫制布料的模板。從現有的衣服上復制圖案可能是一項耗時的任務,但現在,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用照片完成這項工作。
英國《新科學家》11月27日報道稱,新加坡海洋人工智能實驗室用100萬張身著衣服的圖像和相關縫紉圖案對AI模型進行訓練,開發出一個名為Sewformer的AI系統,該系統可查看以前從未見過的衣服圖像,找出如何將它們分解的方法,并預測在哪里將它們縫合可以生成服裝。在測試中,Sewformer能以95.7%的準確率重現原始縫紉圖案。新加坡海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人員許翔宇說:“這將有助于服裝制造工廠(生產服裝)。”
“AI正在改變服裝界。”法新社報道稱,香港服裝創新者黃偉強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設計師主導的AI系統——時尚交互設計助手(AiDA)。該系統利用圖像識別技術來加快設計從初稿到T臺的時間。黃偉強介紹說,設計師將他們的織物印花、圖案、色調、初步草圖等圖像上傳到該系統,然后AI系統識別這些設計元素,為設計師提出更多建議,完善和修改他們的原始設計。AiDA的特別之處在于其能夠呈現給設計師“所有可能的組合”。黃偉強表示,這在目前的設計中是不可能的。但他強調,這是為了“促進設計師的靈感而非取代他們”。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奈倫·巴菲爾德表示,從構思和概念階段到原型制作,再到制造、分銷、回收,AI對服裝業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稱,AI將在未來3到5年內為服裝、時尚和奢侈品行業帶來1500億至2750億美元的利潤,有望提高其包容性、可持續性和創造力。一些快時尚品牌正在將AI集成到射頻識別技術和帶有微芯片的服裝標簽中,以實現庫存可見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
不過,AI在服裝設計應用上存在一些問題。《馬耳他時報》報道稱,科琳娜·斯特拉達品牌創始人泰穆爾承認,她和團隊使用了AI圖像生成器來創建他們在紐約時裝周展示的系列。盡管泰穆爾只使用了品牌自己過去造型的圖像來生成2024年春夏系列,但潛在的法律問題可能暫時阻止AI生成的服裝進入T臺。有關專家表示,要對此進行監管非常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