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國人才雜志社舉辦的2023年(第六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揭曉,共評選出最佳案例30個、優秀案例90個。我市選送的“打造‘浙里工程師’數字化平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獲評最佳案例,全省僅紹興、舟山兩地獲此殊榮。
人才是第一資源,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激烈的區域人才大戰中,紹興為何能脫穎而出,獲得人才工作國家級榮譽?
聚智行業尖端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生產力升級,還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立足企業“人才難尋、技術難破”、人才“項目難推、價值難兌”、政府“產才難融、資源難配”三大難點問題和重大需求,2022年以來,柯橋區率先試點建設“浙里工程師”場景應用,打造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系統多跨應用場景“揭榜掛帥”項目,由市委組織部、市經信局、柯橋區委組織部聯合揭榜,以印染產業為試點在柯橋區進行場景建設。
“作為一個集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產才共融于一體的數字化集成交互式服務平臺,‘浙里工程師’應用通過一站式集成行業資源,讓企業、人才、院校突破地域、渠道等諸多限制,實現產才無縫對接。”柯橋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依托紹興印染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浙里工程師”應用先行先試搭建線上平臺,提供24小時云上工程師技術支撐,將“星期天工程師”“海外工程師”邀請到“家門口”、平臺上、企業里,解決中小企業工程師引不到、成本高、養不起等問題。目前,平臺已歸集工程師14277名、企業1000余家,為人才和企業架起對接合作的橋梁。
平臺整合中國印染行業協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等國內資源,連接全球紡織行業協會資源,發揮中國輕紡城全鏈條產業優勢,吸引頭部專家深入合作,同時按圖索驥邀請日本、韓國纖維學會等的頂尖工程師人才,目前已邀請到頭部專家69名,其中院士4名。
聚心技術攻堅
依托“浙里工程師”平臺,柯橋區充分發揮塊狀印染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作用,鼓勵企業抱團取暖,開展技術“團購”,從源頭上降低企業技術研發成本,實現中小企業核心技術共享,為產業配上“最強大腦”。
在“浙里辦”App打開“浙里工程師”應用,可以看到入駐工程師、行業技術成果、企業提問都按領域進行細分,實現精準對接;根據參與討論人數,熱議話題實時變化置頂,以此集聚力量攻克共同技術難題。
“以前找不到專家,現在專家找上門。”浙江維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海峰說,針對定型機易燃難清洗問題,他試著在“浙里工程師”平臺上發布了合作需求。紹興禾盛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王柏根入駐“浙里工程師”平臺后,立即分享了自己企業使用效果較好的定型機防火水噴淋自動清洗系統。維藝實業投入100萬元安裝了該系統,使用效果良好,目前該“共享技術”已在20多家印染企業應用。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平臺。”柯橋區印染產業集聚升級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對企業來說,高端技術人才集聚,企業可進行咨詢,也可發布‘揭榜掛帥’項目與工程師開展深入合作。工程師可以共享技術成果,讓更多企業受益,實現技術變現。對主管部門來說,平臺能真實反映行業共性需求,可作為謀劃行業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浙里工程師”平臺已累計解決企業個性化難題2503個,完成“揭榜掛帥”成果21項,推廣共性技術90項。
聚力要素整合
聚焦人才、技術、服務等關鍵要素,“浙里工程師”應用有序引導區域內單體性、零星化的平臺有機聯動,實現人才、技術、服務等資源要素優化整合,推動創新平臺由“低小散”向“高大上”轉變。目前全省已有13個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平臺。
為鼓勵工程師多出實際業績,平臺設計了一套積分系統,工程師可用服務換積分,業績表現將作為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審重要依據。柯橋區以印染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為改革試點,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限,僅2022年就累計申報輕紡中級工程師176人,較往年申報數翻了三番,有力推動線上技術交易額逐年遞增。
“浙里工程師”應用縱跨省、市、縣三個層級,橫跨28個機關部門、院所高校、平臺協會,打通浙江省織造印染產業大腦、企業碼、人才碼3個省級系統,海智匯、越快兌2個市級系統,實現工程師、企業、政府三側實時聯動、高效協同。120余項服務管理事項實現線上辦理、信息實時互動、問題源頭追溯,讓工程師從有事情找“政府”向找“平臺”轉變。
平臺自上線以來,累計吸引7.2萬余名工程師和943家企業入駐,幫助企業解決問題1.4萬余個。“在前期印染產業先試先行的基礎上,該應用目前已在珍珠特色產業推廣應用,后續將陸續推廣至全省其他特色產業,助推特色產業長高長壯。”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