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來說,世界紡織大國已是毋庸置疑的標簽,不僅如此,當前還正在朝向紡織強國的目標砥礪奮進。而早在50年代,豐衣足被尚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布票成為彼時深深烙有物資匱乏印記的獨特記憶。直至80年代布票政策取消,迎來紡織工業在解決人民穿衣方面的重要標志性成果,其間相隔了大約三十年的距離。這三十年,是中國紡織工業發生顛覆性巨變的三十年,也是錢之光人生中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交融一體的三十年。作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領軍者與奠基人,錢之光始終以自身的遠見卓識、求真務實的精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傾盡心力抒寫中國紡織工業崛起與民族振興之志,也為如今紡織強國的夢想照進現實埋下了堅實的伏筆。
審時度勢的重大戰略性決策
當前,國人衣衫豐足、鮮亮多姿的每一天的背后,都蘊藏著錢之光鞠躬盡瘁的不輟付出與傳揚后世的精神力量。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錢之光之于中國紡織工業的意義與貢獻,那便是“只用了一代多人的時間,就成功解決了十多億人口的穿衣問題。”
自建國初期開始,錢之光便堅守在中國紡織工業的一線主持工作,1949年和1952年,曾先后擔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中共紡織工業部黨組書記;1970年初,紡織工業部與第一輕工業部、第二輕工業部合并成立輕工業部,錢之光任部長;1977年12月,紡織工業部和輕工業部分別設立,已經78歲的錢之光在古稀之年再次勇挑重擔,接過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的任命書;1981年,被任命為國務院顧問。其間經歷了百廢待興的艱苦和十年文革的動蕩,錢之光始終引領中國紡織工業一路披荊斬棘,奮勇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開國之初,物資匱乏,人民衣被甚少。增產紗布,解決人民穿衣問題,為發展重工業積累資金,成為紡織工業的根本任務。如何把紡織工業發展得更快更好,是錢之光一直苦心探索的核心問題,而審時度勢的視野與創新求實的實踐,形成了一套解決問題的獨到方法論,其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性決策,成為確立中國紡織工業發展道路的重要指導原則。
紡織設備自己造——針對中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紡織產業建設的歷史任務,錢之光提出這樣的大膽設想。中國紡織機械工業自19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步,到新中國成立前的60多年間,紡織設備幾乎全部從外國采購。錢之光在深入分析當時國內外形勢和紡織工業自身的條件,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后,果斷決定由紡織工業部自己動手制造紡織設備,走自己武裝自己的道路。通過對國內具備一定規模和制造設備實力的紡織機械廠加以改造,使之能夠勝任制造成套紡織設備。至1951年末,我國紡機工業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制造出有史以來第一批成套棉紡織設備,不僅滿足了新建的咸陽、邯鄲、武漢三個“國棉一廠”15.88萬錠和2592臺織布機的需要,還為日后大批量制造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采用同樣的辦法,歷時一年,成功制造出了我國第一套黃麻紡織設備,滿足了浙江麻紡織廠擴建的急需,且這套國產設備的機械性能甚至超越了該廠原有的英國設備。在錢之光的帶領下,中國紡織工業立足于發展自己的紡機制造業,扭轉了多年依賴進口成套設備、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局。
針對紡織行業纖維材料嚴重不足的歷史性因素,錢之光從基本國情出發,既重視傳統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以天然纖維為原料的各類傳統紡織業,支援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又重視科技進步,用工業化方法解決天然原料嚴重短缺的矛盾,集中力量發展化學纖維,立足于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并舉,成為推動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早在建國初期,錢之光已預見到,紡織工業的原料不能只靠農業原料,必須發展化學纖維工業。1960年7月,在已經恢復上海和丹東化纖廠,建成保定化纖廠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粘膠纖維廠。在錢之光的組織指導下,這批粘膠纖維廠歷時4~5年先后建成投產。至此,全國粘膠纖維的生產能力已達5萬余噸,奠定了中國粘膠纖維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并為中國棉紡工業、毛紡工業、絲綢工業等提供了新的原料。第一批粘膠纖維廠建成投產后不久,為配合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在錢之光的親自過問下,相繼擴建、新建了3個粘膠強力簾子線廠,其中湖北化纖廠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粘膠纖維的生產技術、科研、設計、設備制造及建設能力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粘膠纖維工業發展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在錢之光的謀劃下,發展合成纖維的準備工作開始提速,并進入實際建設階段。在國內,最早開發的合成纖維始于錦綸。錢之光經組織專家探討并派專人出國考察,綜合國內資源技術條件、市場需要和人民消費水平等多種因素考慮,決定從采用煤化工技術路線生產維綸入手,并從日本引進設備和技術,建設地點定在北京,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從尚未建交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口成套技術設備,受到國際社會矚目。在錢之光的領導下,北京維尼綸廠歷經兩年奮戰,于1965年9月建成并成功投產,有效解決了當時棉花不足的問題。隨后,1971年全國計劃會議把發展維綸列為發展合成纖維工業的重點,對于會后落實的9個年產萬噸級的維尼綸廠項目,錢之光繼續全力推進。同時,亦未放松對其他合成纖維品種,特別是滌綸和腈綸纖維的研究開發工作。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對發展“小錦綸”、“小滌綸”的積極性很高,錢之光為此還特別組織設備研制小組。盡管這些小滌綸廠生產成本高、產量小,采用這些合成纖維開發的紡織品卻極受消費者青睞,如滌綸和棉花混紡的“的確良”,做成服裝后免熨、挺括、耐穿,當時在有些城市排長隊才能買到。此外,用腈綸織成的毛毯(俗稱“人造毛毯”)輕便又高顏值,在市場上很受寵;維綸與棉花混紡的維棉布則結實耐穿,布票又收得少,也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從中也不難窺見,錢之光既重視國家任務,又關懷廣大人民的切身衣著需要,堅持生產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想方設法讓大眾買得起、穿得好的良苦用心。
在錢之光的主持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先后開建的“四大化纖”項目陸續建成投產,1978年第二批化纖工業基地又開始組建,為全國化纖生產能力帶來了百萬噸的突破性進展——70年代中期,國務院領導曾叮囑錢之光將化纖生產能力提升到百萬噸,這個目標不到10年就實現了。
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的心血傾注
有幾多輝煌成就,就有幾多心血傾注。在帶領中國紡織工業一往無前不斷突破的道路上,錢之光不僅是一個信念堅定、宏謀遠略的決策者,更是一個不辭辛勞、事必躬親的執行者。其事無巨細的全身心投入與付出,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地累積了極具現實指導意義的海量經驗,以水滴石穿的能量牢筑了根基。
建設第一批粘膠纖維廠時,已年過60的錢之光曾兩次親自到南京化纖廠蹲點調研,探索并總結新廠建設經驗,用以指導其他項目的建設工作。赴南京之前,他先前往上海安達化纖廠,對剛安裝試車的第一批粘膠短纖維設備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對其性能和實際效果反復測試、鑒定,直至確保合格。而后在14個部委、全國50個重點建設項目領導干部參加的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上,南京化纖廠的經驗被廣為推廣,對國內各重點建設項目及而后化纖廠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建設“四大化纖”是中國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化纖的初戰,錢之光為此嘔心瀝血、全力以赴,從廠址選擇、出國考察、對外談判、規劃設計,到建筑安裝、國內設備配套、生產準備、投料試生產的全過程都親自主持決策,確保各階段工作順利推進。項目啟動后,他關注著建設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堅持工程進度服從工程質量,對施工管理、工程質量方面發現的問題一抓到底,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他每天到辦公室的頭等大事就是看“進口辦”編印的《情況反映》,從中及時了解工程建設的進展。對于前來紡織部匯報情況的項目負責人,他都親自接待,提出的問題細致又深入。當時作為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指揮部負責人之一的龔兆源在一期工程建設期間,曾6次到北京匯報工作,錢之光每次都親自聽取匯報,有時還去看望他,使龔兆源深受感動;在“遼化”的施工過程中,所在地區發生地震,而原設計未考慮地震設防問題,為此,錢之光迅即召集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決定按7度設防要求修改原設計,消除了一大隱患;在“川維”的建設中,對于關系到項目建成后能否順利投產的關鍵問題,錢之光派專人調查、核實,直到實際效果證明是成功的才放心……上海金山、“遼化”等一批特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的建設,決策于上世紀70年代初,開工建設于政治局勢激烈動蕩的70年代中后期。身處特殊的政治環境,錢之光展現了一貫腳踏實地、不圖虛名的領導作風,并善于通過化纖工業的建設不斷思考、提煉方法和經驗,同時也重視教訓的總結,最終通過建設“四大化纖”,為中國化纖工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不朽功勛照亮的紡織強國前路
人生中三十余載的歲月里,錢之光為紡織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奔忙操勞,并不負百姓厚望與國家重托,將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起來,創下的成果堪稱輝煌:1970年,全國棉紗產量趕超了原居世界首位的美國;80年代初,隨著我國紡織品生產的大幅增長,特別是化纖紡織品的迅速發展,城鄉市場紡織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紡織品在總量上已能夠較好地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1983年12月,布票政策取消,棉布敞開供應,并且不只是數量上的增長,在品種、質量、花色方面也有了質的躍升,人民衣著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衣、食、住、用、行”五大民生問題中“衣”當先,被視為中國社會解決得最早、最好的一項;紡織工業成為中國率先跨入世界先列以及實體經濟中創造最多國際貿易順差的產業部門之一,成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行業,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紡織大國……
而錢之光留下的寶貴財富還遠不止這些。面對建國之初紡織工業技術落后、人才匱乏的局面,他大力推動科教興紡,多方培養人才,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并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注意保護工程技術人員。關注到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他對紡織廠較差的生產勞動條件予以改善,增設福利設施,并徹底改造舊企業,通過民主改革廢除有損工人尊嚴的制度……對于中國紡織產業的長遠發展而言,如果說錢之光從建國之初就著力實施的各種戰略舉措筑牢了繪制藍圖的根基,提供了極具借鑒價值的范本和拋磚引玉式的思考,那么注重以人為本,在引領紡織產業精彩逆襲的過程中處處閃現的人性關懷則埋下了意義深遠的良性種子。新世紀以來,紡織作為中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轉變發展方式,向紡織科技強國、紡織品牌強國、紡織可持續強國和紡織人才強國加速邁進,身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墾荒先鋒,錢之光的探索與開拓無疑已為這一目標的實現蓄積了充足的能量,并將源源不斷注入精神的動能。
錢之光履歷
錢之光同志,浙江諸暨人。1900年11月27日生,199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錢之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和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院原顧問,原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共九屆至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至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十二大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三屆和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