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總體發展水平評估指數達到57.1,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6%,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49%,智能制造就緒率為14.6%。”在日前在山東夏津舉辦的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峰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談道。
當前,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創新在我國紡織行業的應用取得新進展,一些企業打造的5G全連接智慧工廠,不僅實現了智能機器人檢測、智能IGV等應用場景,而且通過構建全感知系統,為企業帶來了實質性效益。
行業數字化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紡織行業走在了前列。
“我國紡織行業培育出了一批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新模式,并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了智能在線檢測、人機協同作業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持續推動紡織產業鏈各環節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其中,紡紗智能生產線萬錠用工可降至15人以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副處長縱瑞龍說,在中國棉紡織名城夏津,近年來通過積極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大部分棉紡企業配置了“清梳聯”設備,具備自動化基礎的企業占到全部企業的75%以上。
夏津縣以植棉著稱,素有“銀夏津”之美譽,先后獲得“中國棉紡織名城”“中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紡織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中國最佳投資環境縣”等榮譽稱號。
“紡織產業是夏津縣第一支柱產業,紡紗規模達260萬紗,占德州市的二分之一,山東省的十分之一,形成了以鴻泰鼎、仁和紡織、鑫瑞娜家紡為代表,紡紗、織布、家紡、服裝等生產環節齊全的紡織產業集群。”夏津縣委書記沙淑紅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2022年6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印發《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推動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中國紡聯信息化部紡織行業數字化首席專家翟燕駒說,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助推紡織制造能力高端化,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優化生產經營,賦能企業決策,實現產業協同,踐行綠色發展,推動模式創新以及賦能產業集群和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智能傳感裝置和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建設了年產500萬平方米高性能復合材料智能化生產線,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與人均產值;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研發應用印染工藝精準執行及自優化技術、染化料助劑精準配送技術、生產優化排程技術等,提升印染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質增效效果顯著;紅豆集團通過5G+紡織服裝工廠的建設,完成了5G+車間柔性物流解決方案研發實施,推動無軌智能5G彈性制衣車間落地應用。”翟燕駒介紹道,“波司登羽絨服裝有限公司的數字賦能品牌服裝研產銷全價值鏈協同項目,以及雅戈爾服裝制造有限公司的5G服裝全連接工廠項目,已經入選工信部首批數字領航企業名單。”
“智能制造不僅使紅豆實現了柔性化、拉動式、協同生產線為一體的混合生產線,能夠滿足個定、團定及批量訂單的需求,更在設備運維及有效利用率、人員生產效率、數據匯總分析效率以及用工成本方面,成效顯著。”江蘇紅豆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奚豐說。
消除行業發展數字鴻溝
據夏令敏介紹,我國紡織行業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從大型企業局部管理信息技術應用開始,主要目的是解決企業管理模式粗放、管理效率低下問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成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紡織行業全鏈條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新成果,主要解決企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全面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深化于新世紀頭十年,紡織服裝企業成為電子商務的主要參與者,紡織服裝產品成為電商零售的第一大品類,帶動了全產業鏈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消費服務所有環節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解決了非標準化的時尚消費品與消費者交互的數字鴻溝。
“近些年來,紡織行業數字化取得可喜成果。”夏令敏說,在此基礎上,我國紡織行業數字化公共服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重點產業集群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正在建立,我國紡織大數據中心也逐步落地,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已初步建成。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紡織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還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夏令敏說,“一是思想認識有差距,缺乏數字化戰略意識;二是數據安全風險還達不到完全可控;三是企業內部的數據孤島尚未完全打通;四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亟待提高;五是專業資源、專業人才相對缺乏。”
在縱瑞龍看來,我國紡織行業目前尚處于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并存,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面臨著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裝備開發能力不足,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性整體解決方案少,跨界融合人才缺乏等問題。
“必須緊跟技術發展趨勢,立足行業實際,加強統籌謀劃,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持續推動紡織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縱瑞龍說。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紡織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與落地應用正在加快。”翟燕駒說,“比如福州長樂區,作為重要的紡織產業集群地,長樂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對集群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已累計接入紡織企業數超過600余家,超過長樂區紡織企業比重近50%;連接紡織設備8900余臺,覆蓋全區紡織設備超50%。平臺已形成較強的服務能力、成熟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案例,平臺模式已成功在晉江紡織鞋服產業集群進行復制推廣,并取得良好成效。”
構筑產業數智生態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紡織行業以及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沙淑紅說。
“夏津縣全力打造新型紡織產業集群,加快數字化轉型,在山東具有借鑒意義。未來,山東將把更多資源傾注到紡織產業,加快數字賦能,推動產業升級,把紡織產業打造成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曉說。
據夏津紡織產業鏈黨委書記、鏈長李天民介紹,2023年,夏津縣紡織服裝產業確定了“一園區、一平臺、兩基地”的發展方向:建設現代數字紡織產業園、紡織產業數字經濟總部平臺、綠色紡織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差別化新型紗線基地。
“對于紡織企業而言,信息化建設主要有流程梳理、數據積累,數據挖掘以及智慧賦能幾個階段,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主要有經營業務與信息化系統的流程貫通、管理制度與信息化系統的融合管控和生產經營標準與信息化系統的集成監控幾個關鍵點。”中國紡聯信息化部兩化融合推進處副處長劉斌談道。
“紡織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要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集群(園區)為重要著力點,以工業互聯網為重要路徑,培育、推廣解決方案為抓手。”翟燕駒說,紡織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大的企業需重點在數字化基礎、工業軟件覆蓋、集成化應用等方面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制造能力高端化,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從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的環節入手,加快推進線上營銷、生產管控、在線設計、產能共享等應用,由點及面向全業務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延伸拓展。
“要通過開發數字化智能化工業軟件和生產設備,推動紡織機械企業、紡織類用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軟件企業強化協同,用數字化智能化工藝裝備對企業實施再造,在紡織行業建設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同時,組織開展智能制造進園區活動,提升園區整體智能制造水平,帶動園區內中小企業改造提升。”縱瑞龍說,還要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支持服裝智能制造聯盟等行業服務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力量,推動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共性技術研發,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
根據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夏令敏也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紡織企業數字化發展要從戰略高度布局謀篇,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規劃推進數字化進程。
二是要特別關注廣大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果沒有廣大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能力的提升,全行業的數字化水平就不可以能達到應有的高度,行業數字化轉型就很難實現。
三是要特別關注企業數字化落地見實效。不能擺花架子、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
四是加強行業數字化公共服務。建設行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資源集聚,提供行業所需服務;開展數字化轉型診斷咨詢、解決方案應用推廣、標準宣貫、培訓等服務。
五是提升行業數據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數據核心要素價值,提升行業數據治理水平;加快紡織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行業大數據資源庫,推動行業數據的有效匯聚,提升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和開發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