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時尚之都”大講堂在第五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絲韻江南”活動2023盛澤時尚周期間舉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紡織行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題開展專題授課。授課講話全文如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推動紡織行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
2023年5月29日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是黨中央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動員全黨同志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團結奮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一件事關全局的大事。牢牢把握主題教育總要求,全面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深刻領會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對于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戰略價值和根本意義。
作為一座產城深度融合的紡織重鎮,盛澤以絲為源頭,在歷史的針線中織就千年錦繡,“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絲綢紡織薪火相傳。“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根絲到一個品牌”,新時期盛澤持續完善紡織產業體系,千億級市場、千億級產業、千億級企業相互輝映,“絲綢古鎮、紡織名城、時尚之都”次第發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備的體系優勢、持續的創新能力,盛澤已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排頭兵。
前有車,后有轍;居擇地,行依賢。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我們共聚產業高地盛澤,以講黨課方式開展學習交流,以黨的先進理論武裝與指導行業實踐,對于全行業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在新征程上進一步開創事業、建立功勛,具有示范意義和引領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只有在歷史演變、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找到方位和價值坐標,理清從何而來、為何而生、向何而去,產業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更好擔當使命、建立功勛。今天我將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分析行業發展,在歷史邏輯中找到成功密碼,在時代潮流中明晰產業價值,在復興偉業中彰顯實踐擔當。
一、在歷史邏輯中找到成功密碼
一部紡織史是一部人類文明史,紡織行業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有資料顯示,紡織技術的應用早于現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的出現。從宗教發展看,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故事開端與服飾有關。在《舊約》中,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衣服。從文字演變看,拉丁文“文本”(texus)及后來衍變到英文的“text”一詞,含“編織”之意,是紡織行為(texere)。在我國已發現的甲骨文中,以“糸”為偏旁的有100多個,很多文字都與紡織技術緊密相關。紡織與信息傳遞關聯,是文明的載體,不只是結繩記事,不只是縑帛為紙,“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產生與紡織直接相關。《齊民要術》關于漚麻技術提到“生則難剝,大爛則不任。”正是中國古代紡織技術之“不任”啟發了植物纖維造紙術的發明,從而使人類文明得以在更長的時間維度、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實現傳承、傳播與交融。可以說,一紗一線,千絲萬縷貫穿起了人類文明的整個歷程。
一部紡織史也是一部人類發展史。紡織品是最早開展全球經貿合作的領域之一,在互聯網之前,人類用紗線已經編織起了全球商貿網絡,絲綢之路更是成為文明對話、合作共贏的代名詞。作為永恒產業,紡織行業關系著民生幸福、關系著價值創造。2023年福布斯最新榜單中,LVMH總裁Bernard Arnault成為全球首富。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起,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制造強國與紡織大國、紡織強國高度重疊,全球制造中心的遷移與紡織工業中心的轉移高度重疊,全球文化高地的崛起與服裝時尚區域的崛起高度重疊。作為現代產業,紡織行業融合制造經濟、服務經濟,集成科技創新、設計創意,是創造幸福生活、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中國紡織工業與新中國共同成長,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建設力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人民屬性。
(一)從新中國發展史認知中國紡織工業作用
1、在一窮二白中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紡織工業是新中國的母親工業。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創造性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行業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東西方“冷戰”的時代背景下,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現實基礎上,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紡織工業的建設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建設“五大紡織新基地”,發展紡機、化纖產業體系,迅速打開局面。與1952年相比,1978年全國棉紡錠增長了2.1倍,棉紗產量增長了4.4倍,布產量增長了3.4倍。衣被甚少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基本建成了門類齊全、供應鏈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紡織工業長遠發展的深厚基礎。
2、在對外開放中打開廣闊空間,中國紡織工業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更加成熟。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紡織行業順應時代潮流,開展務實合作,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核心來源。在時代色調“由冷轉暖”的背景下,紡織行業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1983年,以“取消布票,敞開供應”為標志,紡織行業率先告別“短缺經濟”,成為五大民生問題中解決得最早、最好的一項。1987年,黨中央國務院將服裝由輕工劃歸紡織,使得中國紡織行業的體系優勢得到加強。1984年至1992年,紡織服裝出口額增長5.9倍,年均增長27.23%,中國占世界紡織服裝出口比重從6.4%上升到10.2%;進出口順差增長5.7倍,扭轉了我國貨物貿易持續逆差的局面。
3、在體制改革中激發發展活力,中國紡織工業是市場經濟的試驗田。二十世紀90年代初,經歷東歐劇變等一系列國際動蕩,面對“姓資姓社”的猶疑彷徨,以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方向。紡織行業加快市場化探索,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寬松的經濟政策和穩定的市場環境使得民營企業大量涌現。出現了如雅戈爾、杉杉等一大批優秀民營紡織企業。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快速發展。典型代表有吳江盛澤紡織產業集群、紹興柯橋的中國輕紡城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激發了中國紡織人的活力與干勁,1994年中國紡織服裝雄踞世界紡織服裝出口市場首位。90年代末期,“壓錠解困”的政策實施,紡織行業成為了國有企業減員增效改革的突破口。1997年至2000年,行業淘汰落后棉紡錠近1000萬錠,紡織國企數量減少23%,虧損企業數下降1/3,為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4、在融入全球中樹立國際地位,中國紡織工業是全球化發展的領跑者。2001年加入WTO,中國開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黨中央根據國情世情的變化,引導產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領域,中國紡織工業進入全球化發展的“快車道”。2002~2008年,出口額年均增速達19.5%,紡織服裝出口額世界占比提高至26.1%。世界第一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國的地位更加穩固。中國紡織工業的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發展模式、技術水平在這一時期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達3510萬噸,占世界比重48.25%。從淺層開放到深度融入,中國紡織工業在世界紡織價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影響力與話語權持續增強。
5、在成長煩惱中加快轉型探索,中國紡織工業是提質增效的探索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作為先導產業、成熟部門,紡織行業率先見到了規模經濟、要素驅動的發展瓶頸。經歷了行業的發展方向之惑、轉型升級之痛、持續成長之癢。2009年4月,國務院專門出臺《紡織調整振興計劃》并配套扶持政策,行業發展信心得到極大鼓舞。在黨的領導下,行業對外開拓市場,對內挖掘潛力,及時調整產品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兩化融合,加快擁抱網絡經濟,實現了穩中有進的發展,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地位進一步鞏固。到2010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2012年全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額比2008年增加了38.47%。行業區域結構加快調整,2012年,西部地區服裝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08年的0.92%增長到1.74%,中部地區從10%增長到16.13%。紡織行業在轉型中跨越、在創新中突破。
6、在民族復興中開啟時代征程,中國紡織工業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排頭兵。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球分工格局、貿易格局、創新格局深刻調整,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開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的高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入新時代,行業發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歷史性的變化,開啟了價值新紀元。聚焦“科技、時尚、綠色”,行業加速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中國工程院研究表明,紡織行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五個行業之一。行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穩步提升,產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不斷強化,生產制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穩居世界首位。中國紡織一騎絕塵,屹立于世界產業之巔。
(二)以思想偉力指導中國紡織工業實踐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回看來路,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進程中,中國紡織工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很多成功經驗。比如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的初心宗旨;踐行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方法原則;堅持市場化開放化的改革發展方向等。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武裝行業、指導實踐、開展工作。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重大機遇窗口,行業能夠沖關破隘、打開局面,關鍵在于有先進的思想武器、統一的意志行動。
置身于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唯有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方能堅定信念信心、把握歷史主動;唯有集中在真理的旗幟下,才能不懼驚濤駭浪、實現行穩致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開展這次主題教育,就是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強黨性,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匯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我們要把握好這一偉大重要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要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創造,以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要堅持自信自立,強化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在更加自主的產業體系基礎上構建更加自信的知識體系、品牌生態,不斷提升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時尚的引領力和塑造力;
要堅持守正創新,在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中,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塑造好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要堅持問題導向,將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產業建設、改革的全部實踐之中,用發展的眼光、前瞻的理念不斷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
要堅持系統觀念,以整體性、綜合性、層次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為原則的科學思維,進行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保障產業生態的穩定與進化;
要堅持胸懷天下,弘揚和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內外協同的市場循環和生產力布局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在時代潮流中明晰產業價值
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中國紡織工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產業部門,體現著黨的意志與價值追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類幸福始終是紡織工業的責任與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中,行業要融入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構建與之匹配的體量規模和供給體系;融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助力彌合城鄉差別與區域差距;融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持續創造物質財富、樹立文化自信;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有序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融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增進人類福祉、推動合作共贏。在產業與國家、產業與民生、產業與世界的關系中,找到立足點、價值點、著力點。
1、服務國家富強的戰略價值
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給來滿足基本纖維消費。作為永恒產業,紡織行業關系著國計民生,在穩定經濟發展、平衡國際收支、孕育發展動能、提升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紡織工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設性力量。紡織多學科交叉匯聚、多技術跨界融合的特征非常明顯,是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輸出端口,也是孵化應用創新的重要生態系統。紡織行業的創新發展體現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涌現效應,也體現在對新裝備、新業態、新模式的帶動效應。2016~2021年,紡織行業有15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成功建設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8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就位于盛澤。以制造為基礎,科技、數據、文化、資本等要素向產業加快匯聚,行業正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和衍生生態,在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紡織工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建設性力量。紡織是中國流域經濟、集群經濟體現最充分的產業之一。產業發展深度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東中西部的產業發展勢差,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的供需關聯,使得紡織行業成為推動區域協調與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東部地區正在形成世界級時尚策源地,一批紡織先進制造業集群加速崛起。在產業聯動和梯度轉移過程中,廣西、貴州、新疆等中西部及邊疆地區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縣鄉是紡織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在2022年43個GDP過千億的縣域中,絕大多數都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連接三產、銜接城鄉,紡織產業集群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紡織工業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建設性力量。“一代之興,必有一代冠服之制。”作為文化載體,紡織服裝蘊含著文化傳統、彰顯著時代價值。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構筑著消費市場的信心與底氣,中國歷史、中國文明涵養著時尚發展的底蘊與氣韻。行業以紡織非遺為切入點,不斷深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性發掘與創造性轉化。苗繡、藏毯、潮繡等民族文化、非遺文化正煥發出越來越大的時代價值。產業創新融合時代風物、自然風貌與生活風情,紡織與內容產業、文娛產業、旅游產業融融共生發展生態正在形成。如華佳集團以絲綢產業為核心,成立了中國首個絲綢主題旅游體驗園,以創新創意做強了絲綢文化符號、延展了產業邊界。中國設計、中國產品、中國品牌、中國平臺正在快速崛起,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認可與尊重。
2、創造人民幸福的民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衣食住行,以衣為先。紡織行業深刻影響著人民的生活質量、健康質量,影響著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影響著人間冷暖、人民幸福。
中國紡織工業事關創造高品質生活。紡織行業是與人民美好生活結合最直接、最緊密的產業之一,關民情、系民生。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萬美元時,我國人均纖維消費數量和結構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3萬美元時的水平。近年來,產業積極發掘我國“世界市場”的優勢與潛力,不斷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有效適應生活方式、消費場景的變革,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從穿好衣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產業的市場邊界也在向著生產、生活、生態的各領域不斷延伸。可以說,國民形象的每一次展現、人民健康的每一寸守護、道路交通的每一公里拓展、航天夢想的每一步邁進,都凝結著行業的創新與應用。
中國紡織工業事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衣者,依也。紡織行業是保障民生、維護人權的重要支撐。作為重要的創富產業,紡織行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產業關聯緊密、產業縱深長的特征,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比達到99.8%,不僅寬口徑、易切入,也兼備高精尖、潛力大的屬性。行業對于提供就業機遇、創業機遇意義重大。行業直接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發展直接惠及“三農”,為勞動者創造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和成長空間。近年來行業通過產業轉移和跨區域合作,有效激活了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潛力,為維護邊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積極貢獻。“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核心區、一個樞紐地帶。”這一切的背后,正是紡織行業興邊富民的貢獻與擔當。
3、推動全球繁榮的共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作為開放合作的全球產業,紡織行業與世界經濟深度關聯,行業在和平發展的全球環境中實現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促進全球繁榮與穩定。
中國紡織工業是全球務實合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部門,中國紡織對于穩定全球供應鏈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中國的纖維加工總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從紗線、面料到終端制品,許多優質的中國紡織制造企業已成為國際品牌的核心供應商。行業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融入RECP等機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紡織業境外投資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帶動了相關區域的產業發展、增進了各國人民福祉。近年來,阿拉伯國家、東盟、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成為產業合作和市場開拓的廣闊藍海。今年,沙特阿美以246.05億元戰略入股榮盛石化。行業正穩步從“走近”過渡到“走進”世界紡織舞臺中央,從主動“融入”過渡到逐步“引領”世界紡織產業發展,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合作朋友圈越來越廣,在傳遞中國主張、中國價值中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中國紡織工業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陣地。作為第一個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層面推動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的產業,紡織行業圍繞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不斷優術利器。以綠色、低碳、循環為核心,加快打造負責任的產業體系。原料供給、節能節水、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創新實踐大量涌現,發展成果得到廣泛認可與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工具、方法不斷豐富,全價值鏈產品的綠色屬性追溯與價值挖掘工具已經初步形成;從國內到國外,《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在全行業深入推廣。聚焦雙碳目標,鄂爾多斯、羅萊、魏橋、魯泰、申洲等一大批領軍企業和盛澤、柯橋等千億級的產業集群發布了碳中和愿景、啟動了碳中和行動。從生產體系、管理體系到創新體系、營銷體系,可持續發展構筑著紡織企業和集群的發展新優勢。中國紡織工業正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貢獻者、全球可持續生產與消費的主要引領者。
三、在復興偉業中彰顯實踐擔當
黨的二十大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紡織產業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課題、需要有新的戰略方向和未來路徑。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洞察危與機、時與勢,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以行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一)謀劃未來,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
1、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思考行業未來方向
當前,不同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不同國家間的資源稟賦優勢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治理格局深刻調整。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的影響更加深刻。全球供應鏈體系收縮重構的特征與趨勢明顯,區域化、本土化與回流進程加速。中國紡織行業作為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產業,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行業需要準確把握全球供應鏈合作的新邏輯,在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中強化布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世界一流品牌、世界級產業集群,穩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不斷鞏固國際競合優勢。
2、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勢中,思考行業未來方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前景遠大、前程光明。這是行業發展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時勢所在。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持續縮小的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區域差距,蘊含著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在文化自信的確立中,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信任感不斷提升,構筑了行業建立品牌自信、產品自信的時代機遇;在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蘊含著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生態與全新優勢。行業要充分融入歷史大勢,用好時代發展的有利條件,優化供給、創造需求,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持續的技術升級、產品升級、模式升級、服務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3、要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浪潮中,思考行業未來方向
以平臺化、集聚化、融合化為特征,新技術革命以創造性破壞的方式深刻改變著整個經濟社會系統的要素組成和連接方式、基礎設施和動力系統,重塑著產業優勢和發展邊界。制造創新、材料創新、產品創新的系統性發展,推動著產業鏈再造、價值鏈提升;多學科的交叉、多領域的融合,加速著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的涌現;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轉型,催生著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原料體系、制造體系、運營體系、管理體系的綠色創新,構筑著產業新的競合優勢。這要求我們必須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聚焦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推進創新融合和融合創新,發力產業未來與未來產業。
為道無近效,立志當遠期。“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紡織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這是中國紡織工業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確定的愿景與目標。將愿景變為現實,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紡織行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必由之路。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經啟動《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研究編制工作。我們要建設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融入時代大勢、立足中國實際、美化人民生活、服務全球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
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先進制造能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產品創新實力;創新引領、人才完備、資本融合的發展動力系統;大中小融通、產業鏈安全、集群化布局的產業組織形態;環境友好、社會和諧、治理完善的產業發展環境;協同優勢明顯、戰略支撐強勁、消費引領突出的產業應用生態。
實踐層面,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具體落實為七個重點行動:一是推動全球行業進步的紡織科技行動;二是突出文化引領的紡織時尚升級行動;三是紡織綠色制造和履行社會責任行動;四是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紡織人力資源保障行動;五是促進東中西協調的紡織區域融通發展行動;六是保障產業安全高效的國際供應鏈提升行動;七是數字經濟和紡織行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
(二)創造未來,在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打造盛澤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我們以黨的先進理論為指引,做好“兩個結合”,實事求是,傳承創新,打開局面。
1、立足發展現實需要,將行業發展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我們要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把握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變”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的辯證統一。要看到“不變”,始終從基本國情出發謀發展、辦事情,堅持穩中求進,時刻保持歷史耐心、戰略定力,不超越發展階段好高騖遠,不違背客觀規律急于求成;要看到“變”,始終從主要矛盾出發謀創新、求開拓,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時代大勢、發展條件,在平衡發展中順勢創造需求,在充分發展中突破供給瓶頸。進一步明確產業的時代價值與責任,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原則。
一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制造的質量是硬指標、硬實力。行業要加大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的創新投入,持續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強化規模優勢與體系優勢。
二要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行業的發展要立足產業實際,尊重產業規律,不能“好大喜功”、“喜新厭舊”。摒棄僥幸心理、賭徒心態,從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做事情。守正創新,固本培元,加強材料創新、制造創新、設計創新,在強化傳統優勢中構建產業未來。
三要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只有產業融合發展,資源互通互聯,才能提高產業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生態發展能力。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是有機的整體,紡織與生物經濟、數字經濟、材料產業、健康產業高度關聯,要推動紡織先進制造同戰略新興產業共生共榮共進。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三次產業融合中構筑未來產業。
四要堅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傳統產業是整個經濟的基本面、外貿出口的主力軍、勞動力就業的主陣地。巨大的民生需求,安全穩定的現實需要,決定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在中國這樣的世界大國走不通。要遏制過早、過度、過快“去制造化”苗頭。堅持提升產業根植性,提升內生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產業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五要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現代化與全球化息息相關。紡織行業是全球化發展也是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產業。服務全球發展、體現中國擔當,紡織是重要力量。行業要深化國際產能與創新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形成創新驅動、市場拉動、資本帶動的發展合力,推動開放體系下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平衡。
2、把握正確價值取向,將行業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觀念、道德追求、行為指導和政治理想等方面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與黨的理論實踐要求內在統一。“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道立德的核心,也為我們行業發展評判是非曲直、決定進退取舍、分清輕重緩急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要懷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行業發展必須堅持人民立場,依靠人民、服務人民。要把兜住民生底線、增進人民福祉、穩步推進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更好發揮人民主動性、創造性作為產業發展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要取義,始終堅持服務大局。“國之大者”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社會長治久安。我們要牢記“國之大者”,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將行業發展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思考,以產業發展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三要尚禮,始終堅持規則意識。“言無二貴,法無兩適”。規則是長遠發展的根基,底線是健康成長的保障。要進一步強化行業企業自律,引導企業尊重市場規則,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中實現公平競爭和有序發展。要將責任作為行業發展基石,加快提升企業在環境、社會治理的水平。在全行業弘揚正氣、培育先進文化,凝聚和形成推動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四要增智,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我們要聚焦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和科技革新潮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加快打造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產業體系。要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加強技術創新與設計創新,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緊跟發展前沿和市場前沿,推動融合創新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創造新價值新場景。
五要立信,始終堅持親清統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堅實基礎,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強化誠信文化建設,讓誠實守信成為產業運行的價值導向和各類主體的自覺追求。要積極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產業發展各環節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更加健康、高效、有序發展。
盛澤是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領跑者,處在第一方陣。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的6家涉紡企業中,有2家來自盛澤。恒力集團位列第75位,是行業唯一一家百強企業;盛虹控股集團位列241位,排名上升70位。聚焦“科技、時尚、綠色”,盛澤紡織制造能力、科技創新、品牌建設深入發展,產業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全球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科技創新方面,區域創新基礎設施和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不斷完善,材料創新、設計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實踐層出不窮。比如蘇州世祥生物纖維有限公司專注生物質可降解環保型渦流紡紗線開發,擁有多項渦流紡技術和產品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功將技術優勢轉化為了產品優勢;吳江福華織造有限公司以中高檔錦綸面料為重點,每年研發各類功能性新品500多個,形成近百個有效高價值專利;江蘇雅士迪集團有限公司、吳江德伊時裝面料有限公司在戶外運動面料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在品牌發展方面,盛澤以大師、大牌、大事為重點,搭建平臺,集聚資源,形成了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和區域品牌協同發展的生動局面。盛澤時尚周得到廣泛認可,成為重要時尚事件。江蘇華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多品牌發展矩陣,今年3月,“桑羅SANGLUO×華佳|中國時尚真絲女裝流行趨勢發布”成功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吳江市恒信織造有限責任公司與設計師鄧兆萍合作,“漂亮的軼綸黃”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得到精彩演繹;新民絲綢的“蠶花”品牌成為“江蘇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蘇州楚星時尚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吳江嘉嘉福噴氣織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國際國內循環也實現了很好發展。
在綠色轉型方面,盛澤以“雙碳”目標為戰略導向,有序推動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區域產業在節能節水、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紡織企業的可持續實踐大量涌現。比如吳江京奕特種纖維有限公司通過采用賽得利優可絲®等環保原料,從源頭構建綠色生產系統;吳江景鴻織造有限公司,在綠色產品開發領域表現突出。
精而益求其精,備而益求其備。希望盛澤進一步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創新實踐,圍繞引領力、凝聚力、責任力、貢獻力繼續打造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在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打造盛澤樣板、形成盛澤經驗,承擔更大使命、做出更大貢獻。
一要夯實產業基礎,成為引領產業高端化、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引擎。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做精、做專、做實、做強制造,鞏固擴大規模與體系優勢。加強培育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構建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協同的發展生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順應數字經濟潮流,加快整個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二要堅持守正創新,成為現代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戰略高地。要以基礎性、根本性、關鍵性創新為重點,加快打造以纖維為源頭的產業創新生態,形成行業科技創新的引領力。要關注生物、健康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創新,找到與行業的結合點,前瞻布局產業未來與未來產業,打造內涵式發展的未來產業集群。
三要聚焦資源融通,成為暢通產業要素循環與市場循環的重要樞紐。發揮盛澤南接浙江、東臨上海、西瀕太湖的區位優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機遇,在區域融合中形成產業鏈高效聯動。強化市場優勢,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統一、產業循環與市場循環的協同中,不斷增強資源匯聚力和輻射帶動力。
四要實現文化引領,成為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長三角時尚地標。深挖歷史文化特色,做好宋錦等紡織非遺的時尚表達,將文化自信轉化為產業的軟實力、生產力,將文化特色轉化為品牌的吸引力、凝聚力。集成資源,推動產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強化大師大牌大事的培養,做大做優做強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區域品牌。
五要堅持責任發展,成為紡織行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首善之區。要立意高遠,積極踐行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立足雙碳目標,圍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構建節約資源和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空間格局。以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加快綠色產業體系構建,實現降碳、減排與增長的協同推進。
立品欲高,處心欲下;工貴其久,業貴其專。希望盛澤走在前列、干在實處,以繡花功夫添錦繡,于產業高處再登高,在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事業中立新功,為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