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在紡織服裝流通領域,廣州中大紡織產業商圈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經過30余年發展,目前商圈擁有59個分市場、商鋪約2.3萬間、總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經營品種超10萬種,直接從業人員10萬人以上,關聯產業人群超過200萬人,年交易額估算超過2000億元。
對于很多從中大紡織商圈起步的制衣廠老板來說,他們感念中大紡織商圈的“好”——歷經數十年發展,“上午采購、下午生產、隔天出貨”的現貨供應效率無可比擬;他們也深刻感受到發展的“難”——老城發展空間、消防條件、歷史文化等因素導致發展受限。三年疫情后,這個在國內舉足輕重的廣州中大紡織產業商圈正在迎來新的重構!
大動作!廣州海珠拆除
2.4萬平方米服裝小作坊...
2月10日,廣州市海珠區在鳳陽街鷺江東約新街88號召開違法建設拆除現場大會。
會上,鳳陽街道、南洲街道、鳳陽街鳳和聯社主要負責人作表態發言,海珠區相關領導作工作部署。現場還舉行拆違攻堅黨員先鋒隊授旗儀式,并對位于鷺江東約新街88號大院及其周邊區域,總建筑面積7030平方米的違法建設實施現場拆除,全面吹響全區拆違控違攻堅戰的沖鋒號。據悉,2月底前,海珠區各街道、各聯社還將陸續召開拆違現場會,著力減存量、控增量,以點帶面,掀起全區拆違控違新高潮。
從去年12月以來,海珠區成立三個專項工作專班,全力推進城中村綜合改造提升“一工程三行動”。堅持以安全為導向,堅決大力整治城中村違法建設,對新增違建“零容忍”,全區累計拆除違建13.38萬平方米,其中康鷺片區拆除2.4萬平方米、華洲街拆除3.3萬平方米、南洲街拆除2.2萬平方米。
今年,海珠區將保持拆違控違高壓態勢,全面完成康鷺片區違法建設拆除工作,打通消防通道、拆除危險房屋、消除安全隱患,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并加強紀律監督,通過重點巡查等方式,對拆違控違不力行為予以嚴肅追責問責,確保工作質效。全力推進“一軸一路”區域的更新改造,推進中大紡織商圈產業轉型升級和梯度有序轉移提升。
廣州中大紡織服裝產業圈橫跨海珠區新港西路、瑞康路、逸景路以及東曉南路四大市政道路,拓展超過50個分市場,擁有生產廠家、商戶2萬余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主要生產經營各種面料、輔料、家居裝飾用品等商品,品類超過10萬種。以市場為中心,形成了3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制衣廠、作坊、店鋪構成的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年交易額超2000億元。受城市空間形態、消防條件、歷史因素等制約,這些制衣廠、作坊的規模普遍不大,發展前景受到嚴重制約。同時,過度密集的作坊也使得該地區存在重大消防隱患。
解局:歷經三四十年形成的
市場體系和產業鏈如何轉移?
廣東財經大學大灣區雙循環發展研究院(商貿流通研究院)教授王先慶,20多年來持續關注中大紡織商圈發展。前往廣清中大時尚科技城考察后,他表示:“廣州紡織服裝業缺少超大型的園區,一個標準規范化的產業園,對于技術、產業、市場進步都非常有利。”“廣州的紡織服裝市場體系和產業鏈歷經三四十年才形成,根深蒂固。搬遷牽涉的問題肯定很多,比如某些環節不具備,某些生產要素缺失等。”王先慶認為,產業轉移本身就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盡力去做,還要不斷地試驗。“搬遷注定是困難重重,焦慮的時候甚至有點后悔。但不改變的話,這里的發展狀態已經到極限了。”王鐘說。“廣東早期抓住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契機,形成完備工業體系。但產業擴散鏈條的無序化,使得產業過于分散,園區化程度低,導致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大而不強。”
王先慶認為,如今,政府、企業、商會等各方力量,要有序地把客流、商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引導到一個地方發展。但產業轉移無法一蹴而就,產業鏈需要時間培育,這不僅要靠政府、園區運營方等多方合力,更要培育新的產業生態,推動市場形成集聚效應。在業界看來,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有望為廣東實踐“制造業當家”和“縣域振興”作出有益嘗試。目前,廣東正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看來,把產業引到粵東西北去,要給予相應的資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在珠三角的中心區域,要提高部分產業準入門檻,推動企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