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防曬服是跟遮陽傘一樣可以用來防曬的功能性服裝。目前市場上的專業防曬服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在普通布料中加入防曬助劑,另一類是特殊面料,比如利用陶瓷微粉與纖維結合,增加衣服表面對紫外線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防止紫外線透過織物損害人體皮膚。
防曬用品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
以占全球市場份額約30%的防曬劑全球龍頭科思股份的數據為例: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72億元,同比增長36.69%,凈利潤8675.46萬元,同比增長102.77%;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13.23%,凈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77.16%;2020年受疫情下消費者足不出戶的影響,營收10.08億元,凈利潤1.63億元。
另據行業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防曬用品市場規模為55.35億元;2017年這個數據增長到60億;2018年增長至70-100億;2019年中國大陸防曬市場的規模達220億;2020年僅淘寶天貓防曬市場全年成交額即達77.03億元……在這系列數據中,有防曬功能的化妝品占據了大頭。
自2007年防曬服在美國流行,在進入中國市場后最初多應用于戶外工能性服裝,如運動品牌如The North Face、迪卡儂、哥倫比亞、探路者的戶外服裝中有防曬防雨功能,或者綜合類快時尚如優衣庫的防曬系列,而近幾年隨著新晉品牌如ohsunny、VVC、蕉下這些專注防曬的時尚品牌出現,防曬衣細分市場開始走向專業化、垂直化。
盡管如此,防曬衣市場仍然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用戶認知尚未完全普及,市場仍有質疑防曬衣是“智商稅”的聲音。而在這種情況下,專業度較高的品牌起到了市場啟蒙和教化的作用,同時也為濫竽充數者提供了蒙混機會。
其實,衡量一種產品是否屬于“防紫外線產品”,國內外都有明確的指標。目前,國內外的標準對紡織品的防紫外線性能一般都使用UPF值,即紫外線防護系數值進行評定。UPF值是紫外線對未防護的皮膚的平均輻射量的比值,UPF值越大,表明防紫外線性能越好。
據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標準中規定:
而歐盟標準則主要針對服裝面料紫外線防護性能的測試,要求UPF>40(UVA透射率<5%);美國和澳洲標準確定為UPF≥15。
在面料材質和防曬指數方面,防曬衣采用優質的聚酯纖維材料,各種纖維的防曬系數不同,依次順序是:聚酯纖維>棉綸>人造棉和絲。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防曬衣是在布料中加入防曬助劑,在衣服里層加防曬涂層(類似于遮陽傘)。一般一件防曬衣可以隔離95%的紫外線光,但此類防曬衣經浸水或洗滌后悔防曬效果遞減。而在利用防曬陶瓷纖維和聚酯纖維結合的高端防曬衣,受浸水和洗滌影響較小,防曬功能相對持久。
創立于1999年的探路者(TOREAD)是中國本土知名的戶外品牌,產品囊括露營裝備、野外鞋服、專業登山器材等。作為國內一線品牌品質可靠、性價比高而深受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青睞。
2019年,探路者推出了一款名為TiEF SKIN的仿生防曬皮膚衣,一改傳統戶外品牌笨拙厚重且因專業度失去時尚感的形象,為探路者在保持戶外專業度的同時朝時尚挺進做出貢獻。
這款TiEF SKIN仿生防曬皮膚衣整衣采用了超輕20D錦綸平紋布面料,質地仿佛“皮膚”一樣覆蓋在皮膚上,被形容是“薄如蟬翼”。同時采用仿生防曬黑科技,在原料及紡絲過程中加入超強防曬因子,皮膚衣就具備了阻擋紫外線、防止曬黑灼傷的能力,所以在高原紫外線可以讓裸露的皮膚在一小時內曬傷發紅發燙的惡劣環境實測事,這款防曬皮膚衣具有超強適應能力,且具有不錯的散熱能力。
由香港減字控股集團創建于2012年的專業防曬傘品牌蕉下,最開始靠“防曬傘中的愛馬仕”,膠囊傘火遍全網,尤其是娛樂圈明星紛紛秀在社交平臺,把簡單的營銷方法做到極致——能“打”的產品設計、靈動的營銷方式、讓一把傘具有了更多附加值。
除了營銷可圈可點,蕉下還在SKU的更新速度和產品線拓展上非常敏捷,又從賣遮陽傘到賣防曬服,靠爆款成為“新消費”領域防曬類目的旗幟。與戶外體育類品牌所推出的防曬服不同的是,蕉下抓住審美的紅利,在傳統防曬服的基礎上縮短了衣長,敞開了衣尾,使女性在穿著時更顯腿長,新品類推出就占據了全店銷售的50%。
據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數據,杭州、泉州、上海、廣州、蘇州地區的防曬衣產品營銷能力較高,消費者接受程度較高。但其實,在電商市場,這個類目的運營并不容易。
防曬衣產品需求功能看似單一,其實包含了女裝服飾的全部屬性,如:季節性、款式多樣性、價位參差不齊、推廣競爭壓力大。在這種市場背景下,主打專業度和差異化,是在這個細分領域取得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