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ic,中文翻成束腰外衣,其實(shí)是一種簡單的長袍,形式有幾種,均是從肩膀到臀部與腳踝之間的長度。這個(gè)名字源于拉丁詞:tunica。在古羅馬時(shí)期,男人和女人都穿這種長袍,這是他們向古希臘人那種圍腰的服裝學(xué)習(xí)而來的。
羅馬長袍
The Roman tunica was adopted by the Roman citizens in the 3rd century BC. It was worn by citizens and non-citizens alike; citizens, though, might wear it under the toga, especially at formal occasions.
羅馬Tunica在公元前3世紀(jì)被羅馬公民所采納,公民和非公民都穿,但有些區(qū)別:羅馬公民在正式場合也許會(huì)把Tunic穿在托加長袍 toga里面。
托加長袍是著名的羅馬式長袍,見下圖,其實(shí)就是外面繞的一圈布。
穿著Tunic長袍的古羅馬人,可以從服裝的長度,有沒有條紋,條紋的寬度和裝飾上看出穿著者在羅馬社會(huì)的地位。例如,羅馬參議員的長袍上有寬闊的紫色條紋,而騎士,騎兵們則穿著狹窄條紋的長袍。普通士兵,奴隸和體力勞動(dòng)者的長袍長度通常在膝蓋上方。
在古羅馬,男人和女人都穿著Tunic袍子,用作便衣或者禮服。男性長袍比較寬松,通常從頸部開始到膝蓋,女性的長袍有寬松的也有緊身的,從頸部開始一直垂到腳面延伸為裙子。
古希臘人也穿著Tunic,晚期的古希臘Tunie和古羅馬Tunic均是從類似的chiton,chitoniskos和exomis演變而來,這些名詞都指特定的長袍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