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馬可目前經營著“中國首個原創品牌社會企業”——“無用”成立十年,其一直致力于傳統民間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在馬可看來,無論是為彭麗媛做專人定制的衣服,還是在珠海、貴州與傳統匠人為伴研習傳統工藝,都只是為了達成一個“21世紀設計師的責任”。她正在以“衣食住行”這些最古老和最必需的事物為載體,呼喚世人關注真正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人物簡介】
馬可中國本土服裝設計師。23歲憑借“秦俑”系列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2007年2月,35歲的馬可首次攜其創建的“無用”品牌應邀在巴黎時裝周上發布作品“土地”。2013年,馬可以獨立設計師名義與無用團隊一起為彭麗媛提供專人定制服裝服飾。
【匠心闡釋】
馬可說自己是一個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她會一直堅守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初心,具有社會責任與文化立場。她為衣裝背后的中國氣節和風骨而設計,為“創建一個能向世界傳播中國精神價值的民族原創品牌”而努力,二十多年來,初心不改。
為彭麗媛設計出訪服裝
許多人關注馬可,都是始于“第一夫人設計師”這一“特殊身份”。
但馬可的員工和無用的追隨者并不看重這樣的標簽。10月29日,在無用空間“尋衣問道”的公益民藝展上,多位參展者在與無用品牌的創始人馬可交談時,都稱她為“馬可先生”。
“馬老師更像是一個布道者,無用所做的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的可能。無用十年,淺看表面是為了找回那些流淌城市、鄉村隱秘角落的傳統手工藝,更深的一面,則是在調研、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去尋回那些我們曾經堅守過數千年的,美好的傳統文化、生存倫理。”一位北京無用空間的工作人員這樣評價馬可。
展覽上,她們和馬可一樣,布衣、素顏,頭發簡單束起,在棉麻織物所散發的淡淡的原料氣息中,輕言細語為來到無用空間的觀展者,講述每一件古老衣物背后所隱藏著的溫暖、情誼,仿佛穿越時空而來。
對于“為第一夫人設計出訪服裝”這一經歷,馬可從來不會主動提及。2013年初,她親自操刀設計并帶領無用團隊為彭麗媛制作出訪服裝,她相信“第一夫人”所具備的影響力會帶動更多的國人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發現中國原創之美、欣賞樸素簡潔之美,繼而走向“自求簡樸的生活”。
“服裝設計風格背后其實是價值觀。”她說,“我是一個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我會一直堅守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初心,在我心目中設計師這一身份,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與文化立場的。我希望能夠通過無用品牌的手作衣服傳達一種價值觀,去形成一種追問到底什么才是有價值的人生與生活?。”
馬可稱自己這輩子最想做到的是“做一個能夠承載中國價值觀,并能夠向世界傳遞中國精神的原創品牌”。
從“例外”到“無用”
1992年自蘇州絲綢工業學院畢業后,馬可曾經任職于廣州某服裝企業。在她看來,這三年企業化的歷練對她來講“不啻為一種磨礪”。
“企業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它并不會關注這件衣服能夠表達出什么?也不會關注這件衣服對穿衣服的人好不好穿、適不適合中國人穿?更不會在乎生產這件衣服對自然、對環境的影響。這和我的理想基本上是完全相悖的。”
失望之下,文靜內斂的馬可做起了老板。1996年她與前夫毛繼鴻一起創立了“例外”品牌。
“例外是我實踐東方美的平臺,西方世界對于女性美的定義和我眼中的東方美有著極大的不同。我眼中的東方美是含蓄而內斂的,不追求一覽無余的性感,我眼中的女性美就是自信、真實而獨立的女人,不是T臺上那些毫無二致,被精心包裝過的商品。”
在回憶自己身為“設計師”的二十年時,馬可把它們分為了“例外十年”與“無用十年”兩個階段。
“例外十年”里,馬可可以說是獲得了通常意義上的“成功”。作為設計師品牌,“例外”詮釋了獨特東方美,展現出與當時市場時裝不同的設計感,成為了當時不少追求自由、個性獨立的知識女性的衣裝首選。
2006年,正當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全面鋪開之際,馬可卻選擇了安靜離去。“她其實挺反市場的,我要做大,她要做小,她要做精。”毛繼鴻2014年在接受《人物》雜志的采訪中透露了他對于馬可離去的看法與評價。
離開“例外”后的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好奇馬可到底要什么?
答案是,她想做一個真正的“原創設計師品牌”。在她看來,設計師不應該再是一味地只為展示個性,創造短時間的流行的消費促進者,一個合格的設計師,不僅是屬于企業的,更應該是屬于社會的,應該首先承擔對社會的責任。而這社會的責任,之于未來是要保護生態,不做短命產品和一次性產品;之于現在,是要體現在本職上,這也是“一個設計師的道德”,就是要不做過度的設計,不企圖引發更多的盲目消費;而針對于過去,是要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最好的傳承,不應該是出現在博物館,而應該是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說我們的衣食住行里,能夠把傳統文化中精髓的部分融合在設計中、產品里,能夠引發穿著者對于精神世界的挖掘和思考,這才是我心目中的設計的立場。”馬可表示。
幾個月之后的巴黎時裝周,她的“無用”首次發布會震驚了國際時尚界。
2007年2月,“無用之土地”作為巴黎時裝周開幕當晚的主打秀登場。模特身著“泥土”妝,站在燈箱展臺上做靜態表演,觀眾可以走進場地,在表演者之間穿行觀看。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以這次巴黎之行為主要拍攝內容,獲得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去山村探尋傳統手工藝
做“無用”前八年的時間,馬可基本上是“人間消失”了的。
她隱匿在中國許多邊遠山村,探尋幾乎消失的傳統手工藝。看民間手藝人繡花,她可以不知疲倦一蹲幾個小時,然后自己拿著學。
“老一輩手工藝人敬天、惜物、愛人。他們依時而動,取材自然、磨煉技藝,做出有溫度和情感的東西。所有創作皆發自物件最本真的屬性——承載生活。這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村里人問馬可:不在大城市待著,來這里做什么?這些東西都沒人用了,沒用啦!
聽到這樣的話,馬可無奈又傷感,因為她覺得很多被拋棄的無用之物,反而有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記憶。
帶著這份希冀與對未來的美好想象,馬可“又創牌了”,就是現在的“無用”。
馬可將無用品牌定義為“原創社會企業品牌”,并不是純商品品牌,無用的核心業務是“文化創意”,致力于傳統民間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而通過無用出品銷售所獲得的資金全部用于民間手工藝的傳承,扶持現有的手工藝人的生活,以及無用生活空間的日常運作。
不過,無用衣服市價其實“挺奢侈”,一件式樣簡潔的中式大襟上衣,要六七千,定價基本與國外的奢侈品持平。這一方面出于純手工制作的高昂成本,一方面也可以說出自馬可對手作價值的堅持。
“在大量工業化衣服出產的今天,馬可卻堅持去做手工衣服,此時馬可的無用,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服裝的定義,開始直接承載了精神價值,而這時的我不得不認同,無用的衣服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賈樟柯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評價馬可的無用。
衣以載道,傳承傳統
“經過了八年時間的潛沉和積淀,無用終于在北京創建了全國首家無用生活空間。這里就是我與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場所。”
2014年9月開幕的無用生活空間坐落于北京老城區美術館后街的一個拐角處。每半年都會推出一期以傳承傳統文化、民間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公益性展覽。
10月29日,名為“尋衣問道——找尋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的公益展覽在無用生活空間開幕,展出的是五十多件自全國各地征集而來,有著或是溫暖、或是曲折故事的手作衣裳。馬可細心地在每一件衣服的一旁,都懸掛了一支錄音筆,而每一支錄音筆里面,都有著輕柔甜美的聲音,講述著專屬于這件衣服的時光故事。
馬可坦言,自己是一個酷愛安靜的人,“不喜歡參加公眾活動,不喜歡接受媒體采訪”,最喜歡待在珠海的工作室里面,和無用手藝人們一起勞作和生活,七只品種各異的狗狗已經陪伴她多年。
近兩年,無用品牌代言人兼手工藝主題展覽策展人的身份又迫使她要時不時地出現在公眾的面前,為了讓無用這個品牌的精神理念能夠被更多人所發現和認知、喚起更多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回歸中國精神,面對公眾會面帶羞澀的馬可,卻在“尋衣問道”活動開幕式接受近五百名觀眾的注視和聆聽。
在馬可看來,想要還原傳統文化的本懷,就需要顛覆習慣性的思維。而做無用,就像是拿她最擅長的“衣服”,做一場幫助人們恢復對祖先的記憶的實驗,去嘗試重新喚起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
“我想通過無用的手作,提醒大家重返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去尋找生活中的感動,去體味周邊的溫暖,去關注愛、責任、奉獻、道德、良知這些本該在我們生活中被經常提及的東西,去挖掘無論科技與經濟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內心深處最為深切渴望的永恒不變的東西……”馬可希望無用能夠達成“衣以載道”,能夠影響、帶動周邊人重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學習、再認知。
時尚顧問馬丁·勒何波爾(MarineLeherpeur)認為,中國人現在的消費觀太過瘋狂,就像法國的昨天,而馬可做“無用”,更像是在做道德項目,為這個國家輸入她自己認為是正能量的價值觀。在她看來,無用“不會明天就改變中國,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同題問答】
1、你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實現得怎么樣了?
答:我唯一的理想就是把無用這個品牌做好。自大學時代學習服裝設計以來,我就一直夢想著做一個能夠立足于世界,真正代表中國精神的民族原創品牌。后來我的職業生涯也是一直圍繞著這個理想去推進的,從來沒有改變過。
目前的無用離我的理想差距還很大,2014年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無用空間只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未來我們還會陸續在中國和海外的城市去做一些擴展,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是必須必要的。
2、你會不會擔心,這個目標難以達成?
答:擔心太多的人就不會行動了。我是一個享受過程的人。做無用的過程就像是種樹,我們很開心的種下了一棵蘋果樹,每一刻都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會天天著急這棵樹為什么還沒有結蘋果。
3、在你的生命里面,有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答:我一直在為“創建一個能向世界傳播中國精神價值的民族原創品牌”而努力,二十多年來,初心不改。
4、你最看重朋友什么樣的特點?
答:真實。
5、你的座右銘是什么?
答:有很多,比如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祖先留給我們太多的智慧財富,總是能帶給我深刻的啟示。
6、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答:我希望能夠擁有必須經過磨礪與奮斗才能夠擁有的“才華”。或者說,經歷了生活的磨礪與長期的奮斗仍舊能夠熱情不減當年,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