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嬰幼兒紡織產品
B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
C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
過新年穿新衣是中國人的習俗,尤其是孩子,過年了家長都會給孩子買上一套新衣服。可是,哪些服裝可以直接接觸皮膚?哪些服裝不能直接接觸皮膚?一些家長在選購童裝時,對于服裝具體的分類并不清楚,往往只關注其樣式和價格。
昨日,小丫在走訪市場時發現,一些標稱韓國童裝的店鋪所銷售的童裝,吊牌全部為韓文,無任何中文標示,這讓消費者在選購時直發蒙。
襯衫屬C類少有人知
“小孩的襯衣襯褲不就是貼身穿的嗎?怎么還不一定了呢?”走訪中小丫發現,一些家長在選購童裝時,只是從名稱上來區分。襯衣襯褲貼身穿,其次是毛衣毛褲,最后是棉衣棉褲。其實不然,如果不是可直接接觸皮膚的襯衣襯褲對孩子的皮膚是有刺激的,然而,對于這一很多家長不知道。
“給孩子買衣服你注意過標簽上的字母嗎?”面對小丫的詢問,多數家長顯得并不知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意味著什么。雖然有些家長表示注意過標簽上的字母,但對于字母究竟代表什么并不清楚。大部分家長表示,購買兒童服裝更多的是關注樣式和價格,材質只要是純棉的,摸起來軟綿綿的則會選購。
“我給孩子買衣服,判斷質量都是憑手感,有時往臉上蹭蹭感覺一下舒適度,并沒有注意過吊牌。”正在商場里購買童裝的張女士說,“我也沒注意,頂多有時候看一下面料是什么成分的,安全技術等級這個真沒注意過。”另一位媽媽陳女士說,有時候考慮到美觀,往往在給孩子穿襯衫的時候里面只穿個背心,沒考慮到大多數襯衫屬于C類,不適合直接接觸皮膚。“現在想想都后怕,如果真給孩子穿出毛病了,那可怎么辦啊!以后真得注意了。”
吊牌全是洋文全都看不懂
據了解,從2012年8月1日起,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開始施行,新標準將兒童服裝產品分為A、B和C類,特別指明這三類分別為嬰幼兒紡織產品、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不同類別的兒童服裝,在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其中A類產品的所有安全技術指標均嚴于B類和C類。
然而,雖然新規已經執行了兩年多,但一些商家銷售的服裝并非完全符合標準。小丫在我市某大型商場的兒童服裝區發現,臨近春節,許多童裝如大人服裝一樣,春款已陸續上市,在銷售幼童區的柜臺,小丫發現,這些嬰幼兒服裝的吊牌上都標注了“A類嬰幼兒服裝”,3歲以上兒童的服裝大多都標注為B類。然而,不合格的嬰幼兒服裝仍然存在。
在其中一家品牌兒童服裝店內,小丫發現一款兒童外套,推薦年齡為2至3歲的孩子穿,可在其標簽上,并沒有看到標注有“嬰幼兒服裝”的字樣,甚至在安全技術類別一欄里,明確標注為“C類”。
同時,在黑水路附近的童裝銷售區內,小丫發現,這里的嬰幼兒服裝魚龍混雜,一些嬰幼兒的夾棉襯衣襯褲等并沒有吊牌。當記者問及這些夾棉的襯衣襯褲是否可以貼身穿時,店主并沒有正面的回答,只是說“15元一件的夾棉襯衣上哪買去”。隨后,小丫又走了幾家攤位,發現不少攤位內正在售賣的童裝均沒有標注安全類別,這種情況尤以打著外貿旗號的商品較為明顯。
在其中一家童裝攤位前,小丫隨手翻看放在柜臺上的兒童襯衫,然而,小丫卻發現,在5件襯衫中,只有一件標注了類別為C類,其余4件襯衫均沒有此項標注。其中一款襯衫的吊牌上全部是韓文,正在挑選襯衫的張女士直發蒙,“這襯衫材質到底是啥?棉?萊卡?吊牌也看不懂啊!”
學會看吊牌買童裝不發蒙
據長春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輕工科工程師介紹,通俗地說,新標準要求嬰幼兒服裝必須達到A類標準,貼身穿的衣物必須達到B類標準,而C類產品可以穿著,但不接觸皮膚。相對于2003年版的舊標準,新標準的不同之處在于,對嬰幼兒紡織品所覆蓋的年齡段的范圍擴大了,由0至24個月的嬰幼兒,擴大為3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并附注“一般適用于身高100厘米及以下嬰幼兒使用的產品可作為嬰幼兒紡織產品。”按照這一標準,在安全技術類別上,3歲以內的兒童服裝必須達到A類標準,并且要在吊牌上標注“嬰幼兒用品、GB18401-2010、A類”等字樣。
“例如一款兒童針織衫,商家定位為2-4歲年齡段穿著,吊牌標注執行標準是GB18401,安全技術類別為B類,適合身高110厘米。其實,這樣的標注就是不對的,因為如果是3歲以內兒童的服裝,就必須標注A類,而身高設定在110厘米,那么這樣的服裝就是B類,商家這樣的吊牌標注其實是互相沖突的。”市質檢院輕工科工程師告訴小丫,如果家長選擇了這樣的服裝,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安全的,因為低齡的兒童會有啃咬衣服的習慣,并且皮膚也比較嬌嫩,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童裝最重要的是材質可靠。因此,他提醒家長,買衣服時一定要看清楚標牌里面的內容,不能只考慮款式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