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動裝備轉變為流行單品,讓Air Max嘗到了不少甜頭,但該品牌全球CEO馬克·帕克表示,可視氣墊等硬性科技才是Air Max的本源。
圖片來源:Nike
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近雪廠街南的地方,有一棟建于1890年代的三層英式舊建筑。它最早是一家牛奶工廠的冰庫,內部空曠,沒有太多裝飾——這正是耐克所偏愛的,一切可以按其喜好重新裝扮。一周的改造之后,這里變成了一間色彩繽紛的“博物館”,展品正是耐克品牌的Air Max系列球鞋及其長達29年的故事。
兩年前,美國品牌為紀念第一雙Air Max的誕生,將3月26日設立為Air Max Day。今年,為了慶祝這個節日,耐克先后在東京、紐約和香港舉辦為期一周的Air Max Con展覽。除了講述這雙流行球鞋過去29年的發展歷程,展館內還為參觀者提供Air Max球鞋定制、鞋帶裝飾和清洗服務。此外,現場還票選出該系列最受歡迎的球鞋Air Max 1 Atoms Elephants,這雙脫穎而出的鞋子將在2017年被復刻上市,成為明年Air Max Day的重頭戲。現如今,在各種經典鞋款的問世周年推出復刻紀念版已成了運動消費市場的行規。
香港Air Max Con展覽現場
香港Air Max Con展覽現場
耐克CEO馬克·帕克
此次Air Max Day,耐克公司CEO馬克·帕克(Mark Parker)親臨香港。這位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田徑明星,現專業馬拉松運動員,這一回來到香港誠意十足地帶來了自己專門設計的一雙Air Max新款運動鞋。1979年加入耐克的他,2006年晉升為這家運動巨頭的首席執行官,而他自己更看重的身份,則是鞋履設計師。
初入耐克時,馬克·帕克就是一位鞋履設計師,如今即使貴為公司掌舵者,這個美國老頭依然保持著對設計鞋子的熱情。馬克·帕克、傳奇設計師汀克·哈特菲爾德(Tinker Hatfield)和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以他們三人名字首字母構建的“H-T-M”球鞋設計團隊正是耐克設計的靈感源泉。2002年起,傳奇三人組帶來了不少經典鞋履設計,總能引起運動鞋消費市場的關注和熱捧。此次,三人分別帶來了一款Air Max HTM別注鞋款,以三人首次獨立設計同系列球鞋,作為Air Max的生日禮物。
馬克·帕克說:“過去,我們通常是三個人一起合作設計一款鞋子,這一次我們各自工作了。對我來說,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完成之后可以看到三雙如此不一樣的鞋子。”耐克CEO這次帶來的新鞋是Air Max Ultra M,“通過與新的提花織布工藝相結合,我開始嘗試用漸變和像素化的效果。你可以看到鞋尖、鞋帶孔、后幫、后飾片、鞋面、品牌標識、中底和外底,每一項都遵循著設計公式。”
在人們的眼里,Air Max的故事始于1987年,當時,汀克·哈特菲爾德設計出了第一代Air Max鞋款。這雙運動鞋的核心概念在于可視化氣墊技術——氣墊內的超大充氣量,使得鞋子能夠緩沖激烈運動所產生的沖擊力,與此同時,哈特菲爾德為Air Max 1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們真切感受到氣墊的存在。
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故事,但僅僅是Air Max起源的一半。實際上,早在1978年,耐克的緩沖氣墊跑鞋Air Tailwind便首次享用了氣墊單元的設計,只不過它被牢牢地包裹在中底泡沫之中。此外,“打開一扇窗”的設計也并非始于哈特菲爾德。當1985年大衛·弗蘭德(David Forland)加入耐克的緩震創新團隊時,這一設計理念就開始產生了。而哈特菲爾德所做的,是將氣墊單元與可視化結合在Air Max 1 的身上。傳說,在Air Max問世之前,美國人去了一趟巴黎旅行。在參觀蓬皮杜藝術中心時,哈特菲爾德受到這座反傳統設計建筑的啟發。回到俄勒岡州后,他隨即帶來了這款革命性的氣墊跑鞋。如今,包括Air Jordan在內,耐克幾乎各個領域的頂尖產品都有哈特菲爾德的影子。
然而,29年前,這雙與眾不同的Air Max 1 剛推出時,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有人嘲笑,一雙有“洞”的鞋怎么可能賣得出去,還有消費者擔心,氣墊單元很容易會被銳物扎穿。不過,之后熱烈的市場反應讓質疑聲消失了,消費者逐漸接受了這種外置可見的緩沖氣墊。
“以前人們不知道鞋底氣墊是什么,他們會想象成一些泡沫狀的東西,Air Max將其直觀地展現出來,這就是鞋子受歡迎的原因。”馬克·帕克說道,他認為除了氣墊技術本身之外,Air Max的氣墊展現方式是其更為重要的成功因素。不過,鮮為人知的是,Air Max單元里面并非單純的空氣,耐克最早是使用六氟化硫來填充氣墊,近年由氮氣所取代。
在初代鞋款取得成功以后,無論是科技層面還是外觀設計,Air Max可見氣墊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鞋款之中,幾乎每一雙Air Max鞋背后都有著第一代的影子。這也是今年人們在該系列近百雙經典款中,選擇了Air Max 1 Atoms Elephants作為2017年復刻版的原因所在。第一代固然經典,但29年的時間里,耐克對可視性氣墊做了多次技術更新:1993年,耐克去除了外底和單元之間的發泡材料,由此產生了Air Max第一雙擁有180度超大可視化氣墊的鞋款Air Max 180;兩年之后,Air Max 95完成又一次更新,首次在前腳“開窗”,形成了前后掌的分離式可視氣墊;直至2006年的Air Max 360誕生,分離式可視氣墊終于演變成全掌氣墊,這是一雙沒有中底泡沫的跑鞋,360度的氣墊分層,幾乎把可見氣墊的創新發揮到極致,不斷刷新人們對于運動鞋墊的認知。
耐克功勛設計師大衛·弗蘭德曾如此描述Air Max的技術更新:“回顧Air Max的歷史,你會發現,區分每一代產品的一個核心標準就是新一代產品都會比上一代能容納更多的空氣量,而發泡材料則用得更少。發泡材料會損耗,但空氣不會。”如今,這些大大的外露氣墊,讓年輕人深深著迷,他們相信,Air Max能帶來更強的彈跳力,會讓他們在球場上多拿幾個籃板,或者多進幾個跳投。
過去29年,Air Max共發售了23個版本、近9800雙緩震跑鞋,每一款都被馬克·帕克視如已出,難分最愛。時至今日,運動鞋Air Max更像是一件時尚單品。“最開始,Air Max剛推出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考慮到將其變成流行產品的必要,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它確實發生了改變,”馬克·帕克說道,在設計Air Max時,其初衷是讓氣墊運動性能做得更完美,而流行因素是在技術層面之上的衍生品。
作為一個專業運動品牌,耐克一直以來并不喜歡將自己與流行時尚有過于緊密的聯系。如今,馬克·帕克對“時尚單品”說法的認可表明,在運動風熱潮之下,要想在眾多運動品牌中大放異彩,Air Max等產品不得不與潮流掛鉤。近年,耐克對于Air Max的眾多做法,都在默認這個規則。
2014年,美國品牌將Air Max的誕生日3月26日,設立為Air Max Day。在該系列問世27年后設立這個節日,正是耐克希望為Air Max增設更多“講故事”的機會。2015年Air Max Day,耐克所帶來的故事,是關于一雙從未面世的Air Max Zero 鞋款——Air Max 1的設計并非一次成型,在其問世之前還有這雙名為Air Max Zero,后者一直停留在設計階段未成實物。顯然,這個故事足夠吸引人,去年耐克將這款“鼻祖”產品從圖紙搬上貨架,鞋子迅速被搶購一空。一年之后,Air Max Con選址香港,同樣是為迎合潮流,用馬克·帕克的話說:“這是一個球鞋文化濃厚的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香港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除此之外,今年為了預熱 Air Max Day,耐克還放出首部關于球鞋玩家的紀錄片《Master Of Air》,以影片的形式,紀錄了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對于Air Max鞋款的癡迷熱忱。
前沿的氣墊科技、流暢的外形設計、耐克擅長的故事營銷,Air Max已經成功從一雙運動鞋轉變為流行鞋。
但Air Max絕不會沉迷于流行領域。馬克·帕克談及產品定位的轉變時強調,可視氣墊等硬性科技才是Air Max的本源和基礎。在香港Air Max Con的布景設計中也能感知一二,現場被賦予濃厚的工業感,管道和工程材料穿梭其間。2017年,Air Max將迎來自己的30周年紀念,運動裝備和流行單品,這不是一道單選題,對于擅長融合創新的耐克來說,這道題真的不難——終歸,Air Max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技術不斷更新。
3月27日晚,為期一周的Air Max Con正式落幕。下亞厘畢道二號的所有耐克布景被拆去,這個老倉庫又恢復了平靜。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服裝流行資訊頻道:http://www.ggjmjx.com/info/c010.html
想接單,請點擊“服裝加工訂單”:http://fzjg.qf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