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厘清職責,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強化學生和家長們的參與和監督,才能從根本上筑牢校服質量安全防線,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6月30日,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的國家標準《中小學生校服》,即日起執行。根據國標,中小學生校服不再像以往的服裝品類設置多個級別,而是統一要求在質量安全上達到一等品水平。
此次發布的中小學生校服國家標準,突出亮點在于大幅提高了校服的安全質量要求,初衷可嘉,不過能否真正解決當前校服的質量安全問題,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應該看到,一直以來校服質量并不缺乏標準。從大的層面來說,有強制性國家標準《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具體到行業,還有《針織學生服》、《機織學生服》、《兒童服裝、學生服》等細分標準。然而,看似嚴密的標準體系,卻未能遏制校服問題的亂象叢生。一些企業生產的校服,甲醛嚴重超標,異味很大,水洗后極易掉色變形。別說是優等品、一等品,連最基本的合格品都算不上。
究其原因,有沒有標準是一回事,有沒有執行到位是另一回事。2013年2月,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校服被檢出致癌物質芳香胺,涉及當地21所學校。震驚之余,人們很快發現,該公司此前多次登上質監部門的黑名單。但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居然能繼續成為校服供貨商。
同時,學生家長話語權的缺失,也是校服質量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根據2012年教育部下發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學校實施直接涉及學生個體利益的活動……由家長自主選擇、做出決定”。但在現實中,作為校服的使用者和購買者,學生和家長卻被排除在校服招標采購之外。
說到底,校服缺的并不是標準。只有厘清監管部門的職責,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同時強化學生和家長們的參與和監督,才能從根本上筑牢校服質量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