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商場、電商渠道異軍突起,使得專業戶外用品店的市場份額被瓜分,盈利能力受創。從2009年到2013年,商場店終端數量從1851家上升到7716家,增長了四倍;零售額從28.8億元增加到108.2億元。而同期戶外店的數量從1379家增加至2119家;零售額僅從17.4億元增加到36.7億元。
對于戶外店,現在主要面臨的沖擊是電子商務和商場渠道,也就是價格競爭。一些戶外玩家就表示,最初選擇在專業戶外店采購設備,近年隨著更多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大家對產品也有了更多人士,加上淘寶、海淘的出現,現在更多在網上購物。“國外有些專門的戶外用品網站,碰到打折時,一些品牌商品能夠以五折價格拿下。即便是正價商品,算下來價格也會比國內的便宜20%-30%。早年一些戶外玩家看到這一機遇,便大批量地海淘再轉戰至淘寶零售”。在他們看來,在專業戶外店買國際大牌“價格太貴了”。
戶外店的尷尬在于,一方面較為專業的戶外群體并沒有迅速增長,另一方面相對大眾的市場可替代性很強,商場、電商拿走了很多銷量。不過對于一些對價格不那么敏感的消費人群來說,專業店仍然具有吸引力,一方面其可以提供一站式購物,另一方面不用擔心買到假貨。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專業渠道被低估了。中國目前人均戶外用品消費額約為10元,但韓國已經達到了600元,差距意味著空間。以前普通老百姓可能壓根不會進一個專業戶外用品店,但商場渠道的發展使得普通老百姓對戶外用品有了初步的認識,一旦接觸之后,就可能朝更專業的方向發展,那么專業戶外用品店就有了市場。中紡協戶外用品分會副會長李昌發曾表示“我覺得中國戶外用品市場現在還處于一個起飛階段,未來仍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他認為,大眾市場對專業市場的分流是階段性現象,長期來看,大眾市場的發展仍能促進專業市場的發展。
從長遠看,戶外店的趨勢依然是專業和高端的方向發展。不過,現在國內專業戶外市場尚未迅速成長,仍需要時間培育,而在這一過程中,資金至關重要,誰能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最大的市場,“剩者為王”的時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