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這個體育用品行業目前在國內運動用品里面,它僅僅是很小很下的一部分,我們國內的“戶外”只占整個體育用品市場的千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可怕、很可悲的數字。從我們了解的歐洲或者美國甚至我們隔壁的韓國和日本來看,“戶外用品”竟占了運動用品15-20%,“戶外”在中國真的就這么困難嗎?
歐洲“戶外”是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工人階級中的工人貴族為了逃避城市的壓力躲到鄉下去放松而發展起來的。我們國家大概是92年在深圳和北京開始進行這項活動,那么是怎樣起步的呢?開始是一些外國人只知道中國這么多的山山水水,但不知道好玩的地方在哪里,于是他們就請我們中國人帶著去玩,玩著玩著,中國的戶外運動也被刺激起來了。
通過十幾年的發展直到今天,國內“戶外”體育用品在北京、成都、深圳、長春、廣州、昆明、杭州、西安甚至包括桂林這種小地方,每個城市都已經超過了30家店。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市場上國際國內“戶外”品牌一共約有700多個品牌,這些品牌中能夠在商場,尤其在大型商場設立專柜能夠生存下來的品牌占比很小,以業績排大約是:The North Face 、columbia、KAILAS、JACK WOLFSKIN、探路者等。
國內“戶外”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1.“戶外”定義狹窄
國內認為戶外運動就是“挑戰生命,挑戰自然,探索險境”,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戶外”更應該解釋為:“與我們城市相對立的一種生活形態,而不是僅僅是一個探險和挑戰”。“戶外”的目的是:放松,歸寧,驅散疲勞釋放生活和工作壓力。
2.商家經營思想狹窄局限了戶外運動的發展
比如俱樂部制,俱樂部經營者在擴大知身知名度的同時夸大自身英雄事跡感化戶外企盼者;高端商品定位;戶外商品店則以賣水貨、次貨、假貨、B品貨、庫存貨來謀暴利;買賣欺騙性,老驢騙新驢和引誘出行(驢:是人們對自助游人士的一種稱呼)等。如此經營思想是不可能將中國戶外蛋糕做大的,更不可能將戶外運動這個群眾性的期盼運動傳播開來。結果只能是使戶外愛好者在痛苦中抽身離去,在恐懼中畏卻。
3.商家的營運策略也是“戶外”病態發展的一個要因
如進口商品,在外國只需17美元的煤油爐在國內要賣到1600人民幣,同時國內的屬于高檔的商品只能當作低端來銷售的登山鞋,還有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家。
4.競爭意識薄弱
商品的專業性和舒適性功能性差,自身管理混亂。職業意識差也是共中一個問題,店家沒有安全知識傳授、沒有商品功能知識傳授,有也是保留一半,以此在關鍵時刻“表演或者“賣弄”。再就是他們沒有組織意識或協助意識薄弱。有的商家在商場制造混亂,高額賄賂趕走其他品牌,排除異已;有的謊報野外信息。惡性竟爭在制造上述種種傷害以外還會導致整個戶外誠信喪失。
5.同志式的品牌之路
國人代理的進口戶外品牌,目前在市場上看到的只有商品,對于與商品對應的功能解說,品牌文化統統沒有。對于中國戶外的發展,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國外品牌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品牌文化才是中國戶外必須加快吸收的重要內容。國人自創的戶外品牌,走的路幾乎和晉江鞋一樣,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爹多個媽(請女生原諒我的不敬的比喻)”,服裝的抄款現像更嚴重,又幾乎都將使用GORE-TEX材料的服裝張揚出來充當羊頭;鞋品,清一色的防水牛巴戈加GORE-TEX里料,背包,基本上也都采用CORDURA面料和YKK扣件的商品懸掛;就連店名也都是或“鳥”或“獸”,店內陳列,售賣方式也沒有區別,這些沒有深度研思,沒有質變的產品難以吸引準戶外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