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服裝企業必須由主要人力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增強創新意識,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從生產優勢轉向品牌優勢轉變。只有這樣,中國大陸服裝行業才有希望。
曾幾何時,服裝行業曾是中國大陸製造強大的標誌,為中國大陸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外匯收入。然而,中國大陸服裝企業的發展在走過一段前所未有的騰飛之路后,危機日漸顯現。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持續地處于全球服裝產業鏈的低端,僅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成為中國大陸服裝企業永遠說不過去的痛。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服裝加工業遠勝中國大陸的低成本優勢,更加劇了中國大陸的服裝加工企業的危機。中國大陸服裝企業的未來之路該怎么走?
代工之痛
“這件售價15,888元的世界品牌西裝,是我們生產的。我們自己進面料、製成品之后,賣給這家世界上最出名的服裝公司的價格,連888元的零頭都不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加工廠老闆苦笑了一下,對記者說。
對此,山東如意集團下屬的叁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層也有同感。儘管中國大陸的消費者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以為,像ARMANI、Ermenegildo Zegna等國際一線奢侈品的面料都來自藝術之都的義大利,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面料來自包括這家紡織公司在內的中國大陸紡織企業。更有甚者,不少中國大陸國內服裝公司推崇ARMANI等品牌,花高價從海外進口同款面料,卻不知道這些面料就是中國大陸企業出口過去的。這種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出口轉內銷,只是無謂地提高了面料的價格,讓海外企業不費絲毫之力賺了差價,增加了中國大陸國內企業的負擔。
“公司生產的面料,從每米從數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其中ARMANI所採購的面料單價是每米800元。其實,這并不是我們公司最好的面料”。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有些國際品牌會選擇採購價格更低的面料,甚至低于一些中國大陸國內服裝品牌企業。”
除了面料產自中國大陸,世界奢侈品牌服裝的輔料也大都來自中國大陸。為了打上“made in Italia”這幾個單詞,“一些奢侈品牌的一整套衣服中,很可能只有幾枚紐扣是義大利本地產的,其他的輔料統統是中國大陸製造!币晃粯I內人士稱“這些全部輔料的價格,大概有二叁十塊錢的樣子”。
而衣服的的加工,則更是毫無疑問地在中國大陸完成。東莞這些地方有著無數的服裝加工廠。一家外貿西裝加工公司的李老闆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他們每加工一件品牌西裝,收取的加工費是一件80元。他的同行們的價格也差不多這個樣子,絕少有超過100塊的。幾百塊的面料,不到100塊的加工費,再加上20-30塊的輔料,這就是一件ARMANI西裝的成本價。ARMANI為中國大陸的製造、加工企業支付了不到1,000塊錢,拿到了成品在中國大陸銷售,售價卻是在10,000塊左右。
看著記者驚詫的表情,李老闆神秘地說:“給你透露一條我們服裝行業業內公開的秘密吧。你知道紅豆集團也給ARMANI做代工嗎?LV的不少產品,是和凡客誠品從一個車間出來的!
可是,為什么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價格之差有如云泥之別呢?對此,《山東服飾》執行主編段嘉潤很是遺憾,“以山東為例,山東的服裝企業不可謂不多,但是能夠拿出來、叫得響的品牌卻是寥寥無幾。當前僅山東一個省,年銷售額過2,000萬元的服裝企業就有1,400余家,但擁有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僅有200多個,至于能被消費者記住、不被當成是地攤貨的服裝品牌,也就舒朗、新郎這幾個了!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大陸的紡織行業規模巨大,配套完善,設施先進,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服裝消費國,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流品牌的服裝企業。但是中國大陸的一些企業觀念相對保守,滿足于為世界品牌代工、賺取加工費,對自己打造品牌的欲望不足。記者就日前沸沸揚揚的“如意集團為ARMANI代工損失八成利潤”一事,向山東如意集團進行證實。對此,如意集團表示,企業將繼續當前為其他品牌做代工的工作,并沒有打造自己服裝品牌的計畫。
不過,靠著為其他國際品牌代工就可以賺大錢的日子,似乎不會很久了。
優勢不再
就像一個幽靈,除了長久地徘徊的產業鏈的低端之外,更大的危機也在日益威脅著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零售巨頭UNY計畫在2014年完成在華服裝生產比例從74%降至65%的工作,而將在泰國生產比例從9%提高至13%;日本叁陽商會在緬甸新設的工廠也已在去年開始投產,叁菱商事更是計畫在2016年之前,在印尼投入60億日元新建7家合資工廠,以向日本和歐美服裝企業提供貼牌生產。
“在東南亞、孟加拉這些國家開設工廠的成本比在中國大陸要低,而且低了不少!比柹虝囊晃回撠熑吮硎。叁陽商會計畫,叁年后叁陽的生產比例要發生明顯的改變,中國大陸所占份額將由當前的55%降至45%,減少的10%轉移到緬甸。叁陽商會開始在緬甸生產一種女裝品牌羽絨服,這種在日本的銷售價格接近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00元)的羽絨服,在緬甸生產,比在中國大陸生產相比可以降低5千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400元)的成本。叁陽商會還計畫將男褲等其他產品的生產也轉移到緬甸去。
之所以向孟加拉、緬甸轉移,首要塬因便是中國大陸的人力成本持續增長,而孟加拉、緬甸等國的人力成本穩定且遠低于中國大陸。甚至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將國內的服裝廠轉移到了東南亞。南通新高是最早到孟加拉開設服裝廠的國內公司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唐群這樣介紹孟加拉的人力成本之低:“孟加拉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相當于人民幣430元至614元),幾乎是中國大陸國內服裝工人的五分之一。在孟加拉生產的襯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還賺錢,如果中國大陸國內生產那肯定是要賠錢的!庇捎谶@些國家的人力成本低,即使加上物流、關稅等費用,進口到中國大陸國內再銷售,整體成本也要比中國大陸國內生產低15%以上!安灰∏屏诉@15%的利潤,這對于國內服裝加工企業可是極大的誘惑。因為服裝加工本來毛利率就很低,有的甚至還不到3%。”一位行業專家介紹。憑藉廉價勞動力優勢,孟加拉已經成為僅次于中國大陸的全球第二大針織品出口國。這簡直就是1980-1990年代中國大陸服裝加工業迅速興起的再現。
除此之外,東南亞發達中國家還有著遠比中國大陸優惠的地租,以及更穩定的工人來源。“儘管現在服裝工人的月薪已經上漲到2,000-3,000元,企業還有四險一金和食宿等方面的投入,但就是這樣,很多企業依然招不到工人!币晃恢袊箨懛b廠老闆這樣抱怨道。
如何轉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昕教授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勞動成本大幅上升,比東南亞的緬甸、孟加拉、越南、印尼高出了很多。因此,低附加值的製衣業,把工廠遷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是必然的趨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紡織服裝產業就是一開始從歐美轉移到日本,再轉移到東南亞四小龍,再在20年前轉移到中國大陸。隨著中國大陸各種成本的上升,未來大部分產能肯定要被東南亞甚至非洲等相對落后的地區承接的。中國大陸國內的相關企業須加快轉型,否則將面臨嚴重危機!
前有國際品牌的壓力,后有東南亞地區的成本優勢,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正處于不上不下、又不得不向上前進的尷尬時期。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的大勢和服裝企業的狀況,要求中國大陸服裝企業必須由主要人力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增強創新意識,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升級運營模式,從生產優勢轉向品牌優勢轉變。只有這樣,中國大陸服裝行業才有希望。
業內專家指出,即使是中國大陸國內的服裝市場,也已經進入了“比創意”、“拼品牌”的時代。中國大陸的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的認同與需求與日俱增。這對服裝行業來講,既是巨大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際遇。闖過去,就會佔據產業鏈的高端,成為行業的領軍者。
當然,一個品牌從誕生到家喻戶曉,需要時間的培育。陳昕認為,對于中國大陸企業來講,歐美持續疲軟的經濟狀況,將給中國大陸企業以機會。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參股等形式,與國際品牌企業進行合作,進而借助品牌的的經驗,提升自主品牌的檔次,使自主品牌實現飛躍。浙江富麗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錢玨美表示,富麗達集團收購加拿大紐西爾公司,就對富麗達的品牌提升起了積極的作用。
除此之外,深耕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總量第二的中國大陸國內市場,也是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乘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積極在第叁方平臺上設立旗艦店,甚至深度融入移動互聯,打造020閉環,也成為中國服裝企業轉型的出路之一。
由于便于快遞運輸,毛利率遠較3C品類高,服裝品類可謂是最適合電商時代的商品。2013年中國大陸的服裝網購規模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了全部網購的四分之一以上,高居網購榜首。2013年11月11日,淘寶和天貓商城共實現銷售額350億元。服裝類目僅用41分鐘便突破10億元,堪稱驚艷。在天貓雙11單店銷售榜前十位中,有5個是服裝品牌。據業內專家估算,2016年中國大陸服裝網購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這將為中國大陸服裝企業的電商化轉型提供巨大的空間。
在電子商務浩蕩潮流的帶動下,中國大陸國內的服裝品牌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專業電商運營團隊。李寧、真維斯、美特斯邦威、報喜鳥、貴人鳥等企業將電子商務升格為事業部,并由集團董事長或副總裁直接分管。這些品牌服裝企業加速了電子商務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傳統品牌企業電商化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以凡客、夢芭莎為代表的服裝企業,更是建立起自己的垂直型B2C平臺。電商市場依舊處于高速發展期,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把握好這段紅利期,將是服裝企業實現升級轉型的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