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國際夢、產業夢、共富夢……中國輕紡城是紡織人夢想啟航的地方!在時代的洪流中,三十年或許只是彈指一瞬間,而中國輕紡城的三十年,是一段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探索歷程;是一段創新躍升、鳳凰涅槃的光輝歲月。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輕紡城冠名“中國”的30周年,更是“國際紡都、杭紹星城”建設新征程起步之年。三十年白駒過隙、逐夢圓夢,中國輕紡城以“一塊布”起家,創造出擁有完整紡織產業鏈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向著科技、創意、數字、品牌、綠色千帆競發。在我國從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的征程中,中國輕紡城一路同行、乘勢而上,從區域性市場邁向國際紡都,以創新求變回答時代之問,以領跑競跑獻禮黨的二十大。
三十年奮進創輝煌。回首過去,中國輕紡城立足“產業+市場”優勢,在探索中發展、在改革中躍升、在創新中涅槃。隨著五湖四海的紡織人匯聚柯橋,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成長壯大,一個個家庭走向小康,一幅美麗的城市畫卷由此鋪開。黨建、會展、商會、物流等與紡織同頻共振、活力迸發,推動紡城不斷譜寫彎道超車的傳奇,用“一塊布”架起了通往共同富裕的橋梁。
而今揚帆再啟航。放眼未來,紡城將全面貫徹“賦能、融合、創新”的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提升雙能,增強雙力”的發展路徑,重塑發展新優勢。同時,積極響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見,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數字輕紡城”和“數字物流港”,辦好世界布商大會、柯橋紡博會、柯橋時尚周三大盛會,助力構建更加現代化、更具開放度、更有時尚味、更富競爭力的“國際紡都、杭紹星城”。
奮進三十年,逐夢新時代。《紡織服裝周刊》特推出“紡城30年,舊貌換新顏”系列報道,從“時光回溯”、“布上騰飛”、“放眼未來”三個方面,回顧30年來紡城奮斗史和柯橋發展變遷,展望柯橋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區的美好愿景,講述紡城故事,體現紡城風尚,詮釋紡城之美。
紹興市柯橋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南岸,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江南明珠、絲綢之府、文化之邦以及水鄉、橋鄉、酒鄉的美譽。紹興柯橋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當古越大地巧奪天工的紡織工藝,遇上改革開放的浩瀚東風,“一塊布”匯聚了一群人,一群人造就了一座城,譜寫出“絲路柯橋·布滿全球”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紹興縣(現為柯橋區)遍地織機聲,大力發展以紡織、印染為主體的鄉鎮輕紡工業。一條不過四五百米長的狹長臨河小街成了柯橋最繁華的商貿中心。1988年,“紹興輕紡市場”開業,成為浙江省最大的室內專業市場,1992年正式更名為“中國輕紡城”,成為全國首個被冠名“中國”的專業市場,開啟了騰飛新征程。
時至今日,中國輕紡城已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擁有市場經營戶近3萬多戶,面料5萬余種,市場年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銷售網絡遍布19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年有1/4的紡織面料在此交易,與全國近1/2的紡織企業建立產銷關系。如今的中國輕紡城是中國紡織業發展走向的“風向標”,也是柯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塊布匯聚一群人
“若要富,柯橋去賣布!彪S著“紹興輕紡市場”的開業,當時這樣一句流行語在紹興乃至全國悄然蔓延。一時間,賣布成為紹興人的首選職業,更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謀生者、追夢人走出家鄉,融入柯橋,開始了探索之路、創業之路,在“一塊布”里書寫嶄新篇章。
1992年,紹興人馬建新在3年紡織服裝相關工作經歷的基礎上,依托輕紡城市場成立了彩虹莊布業,與市場風雨同舟、攜手進步。后來,憑借經營品種多、規模數量大、面料檔次高被評為市場里早期的“四大花王”之一。從單一經銷形成面料織造、染整、印花、設計、成衣等完整產業鏈,從滌綸產品到棉、人棉莫代爾、天絲等多元化高端產品,從內銷走向國際舞臺……30年來,在馬建新的帶領下,彩虹莊圍繞產品研發創新、管理模式創新、銷售渠道創新等下功夫,成為輕紡城市場的標桿企業,產品暢銷海內外市場。
1992年,溫州人錢雪芬兄妹3人已在老市場苦心經營四年,生意小有成就,跟隨市場的發展步入快車道。“隨著輕紡城市場專業化、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看到其中的商機,不遠萬里來到柯橋投身紡織行業,我們的生意也受到沖擊。這倒逼我們進行面料創新,后來又趕上政府鼓勵經營戶轉型升級和出口經營,我們跟隨政府號召和市場發展浪潮,嘗試海外拓市,不斷創新產品,生意也越做越大!卞X雪芬說。
2000年前后,在柯橋面料走出國門的同時,許多國外采購商涌入中國輕紡城,甚至設立辦事處、成立公司,推動著輕紡城“買全球賣全球”愿望的實現。印度客商Bobby,從2006年來到柯橋后,便一直從事外貿生意,早已帶著家人在柯橋定居,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 “新柯橋人”。如今,柯橋常駐外商六千余人,外商云集釋放的一個信號,是輕紡城的日益國際化。輕紡城站到了與世界市場共呼吸的焦點上。
在柯橋,如馬建新、錢雪芬兄妹、Bobby一樣,從一家小小的鋪面或辦事處起步,最終布滿全球、走向世界的大有人在,他們支撐起柯橋紡織發展的根基,也收獲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與夢想。在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沒有地域區分,有的是一群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為紡織產業而努力的追夢人。
一群人造就一座城
今天的紡城柯橋是一個產城交融的現代商貿之城、休閑宜居的時尚魅力之都、活力四射的創新創業之城,充滿朝氣、創意無限。而30年前,柯橋偏安一隅,舉目是阡陌縱橫的郊野,市場配套及環境與現在相比更是天壤之別。奇跡般崛起的現代化國際紡都,離不開所有紡城人前赴后繼、星火傳承,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實干與創新。
作為土生土長的紹興老一代紡織人代表,紹興祿龍針紡有限公司創始人盛阿根已經從事紡織行業30余年,見證了中國輕紡城從一條“河邊布街”到萬商云集的國際紡都的華麗轉變。據他回憶,紹興輕紡市場剛開業時面積很小,建筑很老舊,柯橋也還是一個小鎮,山陰路以北都是農村,路面狹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就泥濘難行,白天只有輕紡市場最熱鬧,到了晚上就一片寂靜,整個柯橋色調相當單一,四周都是田野。隨著越來越多采購商與經營戶涌入柯橋尋找發展機遇,輕紡市場面積不斷擴大,市場與周邊配套不斷完善,推動著這座城市快速發展。
2006年,山東人張為海只身來到柯橋,自1993年入行從事圖案設計與分色工作,他去過韓國、江蘇盛澤、廣東等許多地方,最終受柯橋紡織產業集聚優勢和營商環境吸引,決定在此長期發展,并成立了浙江原色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我來柯橋時,這里儼然已是繁華的世界布市,后來紹興縣提出打造‘國際性紡織創意中心’,為我們這類專注圖案設計與分色的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柯橋的時尚氛圍更加濃郁,城市顏值更加高端。”張為海說。
如今的柯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道路四通八達,城市建筑時尚現代,城市風貌日新月異,夜色籠罩下,這座小城流光溢彩、車水馬龍、魅力十足。市場里寬敞明亮,路面通暢,店鋪干凈整潔、產品陳列時尚,電梯、中央空調、WiFi、直播間等配套設施,以及酒店、停車場、餐廳、電影院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彰顯著“水韻紡都”新風貌。
輝煌的成績背后,是一代代紡城人艱苦奮斗、誠信務實、不斷創新的智慧結晶。盛阿根、張為海……這些名字或許鮮有人知,但他們卻正是紡城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一絲絲綿薄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構成了柯橋紡織的發展脊梁,推動著整個城市的崛起之路。
一座城建起一個家
辦一個市場,興一門產業,活一片經濟,建一個城市,富一方百姓。從“步滿全球”到“布滿全球”,從“江南小鎮”到“時尚之都”,從“漂泊異鄉”到“安居樂業”,一塊布織出了成千上萬個幸福小“家”。而隨著“紡城有家”黨建平臺應運而生,所有紡織人有了一個共同的大“家”。
柯橋作為一片創業的熱土,隨著各地企業越聚越多,各方聯系越來越密切,一些優秀企業家紛紛牽頭成立了商會。1992年,樂清第一批進駐市場的商戶成立了樂清籍經營戶臨時黨支部,同年成立了首個異地樂清個體勞動者協會駐輕紡城分會。福建商會、四川商會、金華商會……此后異地商會不斷興起,時至今日已成立30余個,這些商會與輕紡城同呼吸、共命運,成為柯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06年,紹興縣組建了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把輕紡城作為紹興縣紡織產業的立業之本,中國輕紡城的產業集聚力、市場競爭力、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2009年,中共中國輕紡城市場委員會成立,隸屬于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在這一年,乘著非公黨建興起之風,中國輕紡城黨工委開始大膽探索國家治理體系視角下專業市場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新模式。由此,一個富有市場特色和行業特點的“紡城有家”黨建平臺隨之問世,采取“雙建雙聯雙服務”和“一網四平臺”的工作模式,堅持把黨支部“建在商會上、建在網格中、建在產業內”,實現黨建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激活內生動力。
“我從1990年開始常駐柯橋,如今一家都是‘新柯橋人’,也帶動了許多老鄉來柯橋發展。2008年,紹興潮汕商會正式成立,那時柯橋已經有很多地域商會成立了,許多商會還成立了黨支部。商會對于外地鄉友而言,是一個溫暖的家,而‘紡城有家’是所有黨員和紡織人共同的‘家’,在這個大家庭里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把紡城建設得更美好。”紹興潮汕商會執行會長陳振國說道。
輕紡城建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家”的建設之路上,輕紡城的步伐從未停歇,對于未來“家”的設想與勾勒也在不斷嘗試與探索。在“紡城有家”這個黨建平臺中,希望給所有紡城人找到一個信仰、道德和價值的交集,建起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和紅色港灣,為打造“國際紡都、杭紹星城”集聚紅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