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也稱為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傳說上古虞舜時期,已有繡花,東周六職中的婦功,就是專門管理紡織、刺繡的官員。
錦上添花 繡花產業崛起
伴隨著高科技工業智能制造新發展模式,電腦繡花逐步打破傳統刺繡工藝。紡織企業則成了該產業快速發展最大的“功臣”。千禧年后,面料競爭愈發激烈,利潤日趨下滑,迫使布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繡花的高附加值成了他們新的選擇。中國國內紡織服裝規模最大的廣東、浙江兩省,目前恰恰也是電腦繡花發展最為興旺的兩個省份。
其中浙江柯橋依托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衍生出眾多的紡織相關企業。據柯橋區應急管理局數據顯示,柯橋共有加工制造業5萬+,其中2.2萬+是紡織相關企業。柯橋區紡織繡花商會秘書長宋夏蘭告訴記者,不完全統計,當下區繡花廠數量在1000家左右,繡花相關從業人員達萬位人數。
吃苦耐勞 繡花精神延續
繡花產業憑借其深厚扎實的工藝底蘊,在紹二十載的歷史沉淀,綠色環保的業態生產,遍布紹柯鄉鎮、街道、市場、園區等,在后整理加工中占據高比重。由于繡花花型個性化特征突出,深受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喜愛,內銷市場逐步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和方向,訂單也從原來的大批量需求轉向“快反”模式。
記者走訪了柯巖六綠產業園區,這里分布了大大小小二三十家繡花廠,聽說其中的紹興市科家繡品有限公司正在調試最近很火的珠繡,特意前去參觀了解。
珠繡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時期,據《通典》記載,隋代京城游樂場里的藝人“盛飾衣服,皆用珠翠”。添加了珠繡的服裝,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怪不得如此受歡迎。
科家繡品負責人蕭永美在視察繡花機
科家繡品的負責人蕭永美告訴記者:“珠繡的機器是我們自主改制的,目前還在調試階段。我們主營的還是三合一繡品的加工。”進一步交流后,記者得知科家繡品廠現階段共有生產線12條,即將新增4臺120頭的繡花機,目前日產量可達3000多米,這樣的加工廠在柯橋屬于中等規模。“由于繡花行業比較辛苦,我們的員工流動性很大,即使開到一萬多元的月工資,年后到崗率還是只有60%。”蕭永美對記者坦言。
產學聯合 繡花人才輩出
為了破解繡花企業用工荒的難題,記者約見了柯橋區職教中心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紡織品花樣設計方向)的周李鈞老師。
據悉該專業成立于2005年,是浙江省優勢特色專業,同時也是中國輕紡城產業轉型升級的特色之一,主分印花和繡花兩大方向,這在全國也是開了先河。
職教中心周李鈞老師在指導學生
周李鈞老師告訴記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不斷跟進教學手段。現在教學上使用的是國際流行的繡花軟件—威爾克姆·大豪,同時,我們還和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達成了戰略3+2協議,在三年繡花學習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紋織和提花技術兩年,畢業即可獲得專科學歷,而我們的學生也能做到一入職就是‘老師傅’”。
目前職教中心每個年級開設兩個紡織品花樣設計班,共計學生80余人。每到畢業季招聘,該專業的學生總是“供不應求”。為了鼓勵、幫助同學們,繡花商會還在學校設立“錦繡前程”創意學生獎助金項目,以三年為限,每年捐助學校2萬元,支持紹興柯橋紡織繡花行業創新人才的培育計劃。
紡織繡花這個擁有歷史悠久背景的工藝產品,激發著現代優秀設計師們的靈感創作,金片繡、激光繡、珠管繡、繩繡等繡花工藝元素已深度融入在國際時尚圈、紡織服飾圈、家居生活圈等,市場前景廣闊。
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靜靜高度重視柯橋繡花行業,指出要打造“小而美”“美而專”“專而特”的繡花品牌形象,持續做大做強做優。與此同時,中國輕紡城旗下的“金蠶寶寶”門店管理系統也將助力柯橋繡花產業線上拓市。
2022年,柯橋繡花行業將在原有的優勢下,繼續保持吃苦耐勞、默默奮斗的繡花精神,不斷在花型設計上下功夫,提升生產技術和質量,打造又一張柯橋金名片!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繡花加工專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