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紡織廠的經營會上,老板往往給銷售部門提的一個比較常見的要求是:去接一些訂單回來,去接一些利潤高的訂單回來,去接一些利潤高數量大的訂單回來,這樣工廠就可以跳開產品的低層次競爭,并能有更好的效益。如果一個單位的所有產品都是定單生產,也就是說產品在生產出來之前就有了買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銷定產。這是我們紡織廠的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狀態,它在生產中的占比也是一個企業經營好壞的重要因素。以銷定產在計劃經濟時代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往往成為行業里一些下游企業的指定供貨商,當時還有一個大的形勢是私營企業還不是很發達,市場形勢總體是求大于供。隨著市場由求大于供向供大于求的轉化,市場的競爭就更加激化了,企業們不得不依據自身企業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市場的需求,來生產一些常規大陸的品種,先生產出來,再由銷售部門去市場上推廣銷售,靠產品的性價比去占領市場,這就是所謂的以產定銷。以產定銷由于是產品先生產出來,什么時候能售出,什么時候能回款都不確定,無疑就加大了工廠的資金壓力,但也是現實的無奈。
那么在現實情況下并不是以銷定產就沒有空間了,相反,以銷定產的多少始終是一個企業經營好壞的風向標。他考驗著經營者的管理水平、資金實力和是否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從內部管理上來說,生產技術部門和銷售部門一直在各個單位都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如何平衡、理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老板的重要工作。訂單本來就難接,好不容易接一個來,往往難題就到了生產技術部門,生產工藝的制定,改車的繁瑣,機物料的準備,工位及用工的重新安排都要生技部門逐一落實,質量的穩定性還要受到質檢部門的檢驗與考核。
在這里有三個問題要打好基礎:
第一是定單的價格是否合適,是否在滿足了客戶的要求的基礎上,有了合理利潤,因為滿足不了客戶的要求,定單接不下來,沒有合理的利潤就變成了瞎折騰。
第二是要重視和加強對銷售人員的素質要求和培訓的到位,銷售人員要非常清楚自己工廠的生產設備及技術情況,作為定單的第一個接觸者,要自己就能分辨出來什么樣的定單是可以接的,哪些是不能接的,生產速度交期初步進行把關,以提高定單的成活率。
第三就是要調整好產銷二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就定單的問題把考核制度坐實坐細,更好的把雙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不要接了定單,銷售滿嘴油,生產累成狗。
因此便有了一個產銷協調會的產生,產銷雙方在會上各抒己見,集思廣益,認真分析定單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不要老板拍腦袋就接,接了再說,而導致出現自己不可預知的情況。
以銷定產的增加還和我們工廠的設備和工人的素質息息相關,技改的投入永遠在路上,因為有時設備跟不上,有些定單是沒辦法涉獵的,限制了定單的范圍。此外員工,尤其是技術工種的重視也至關重要,設備調試不好也會讓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大打折扣。技術工人也是生產力,記得我們工廠有個拳頭產品——半線卡,質量口碑非常好,實際上只是我們的擋車工在操作中發現了一個訣竅而已,按照這種操作手法,生產出的質量就明顯高出不少。
在這里我要說的不是二者非黑即白論,以產定銷省時省力,但效益不好,但也不是全無辦法彌補。在一些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基本上都成立了新產品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優勢開發一些新的品種,進行新品的推廣,同樣可以創造出較高的收益。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做強做大自己的主打產品,贏得了一些大陸品種良好的口碑,價格即便賣的比較高,也能為客戶所接受,同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企業效益。以銷定產效益有空間,但操作難度大,有些企業在接單時沒能做好合同評審,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損失,有時損失可能會很大。因此經營策略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只有不斷的緊扣市場需求脈絡,不斷創新開拓,及時的調整策略,并一以貫之的執行下去,企業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