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市場需求改善力度偏弱、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紡織行業生產、投資、效益等主要經濟運行指標承壓運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我國紡織業、服裝業和化纖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分別實現同比23.8%、37.3%和37%的反彈式增長。去年前5月,紡織業、服裝業、化纖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3.1%、32.7%和35.3%,增速仍然保持了兩位數的較快增長。相比之下,在內外市場需求總體偏弱和上年偏高基數的情況下,今年投資增速呈現明顯放緩態勢。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8815億元,同比增長4.0%。不過,在第二產業中,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3.6%,服裝業同比下降4.2%,化纖業同比下降5.6%。
中西部投資力度在加大
盡管如此,不少紡織企業仍在加大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和承接紡織產業轉移工作中,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吸引高水平的投資項目,做好紡織業強鏈、補鏈。
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針織坯布智能織造產業園項目近日落地湖北省荊州市岑河鎮。這是公司繼在中西部地區實施全國產業布局后,在華中區域布局的一大重要項目。該項目與湖北沙市區政府合作共建,旨在補齊產業鏈上游關鍵環節,打造華中地區最具規模的面輔料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年產值預計可達60億元,綜合稅收約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700個。
立足于中國紹興輕紡城的冠南集團也已與荊州經濟開發區簽約,將在荊州投資108億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集約高效的模塊化紡織印染及其配套產業基地。冠南集團董事長蔡少雄表示,要與荊州共同推進紡織服裝高質量發展。
湖北天門市為加快紡織服裝電商產業發展,建設中國服裝電商產業示范基地,今年一季度赴廣州進行招商推介。輕紡智能智造產業城、白馬原創服裝生產電商產業基地、香榭逸辰服飾生產、唯爾美服飾生產等31個紡織服裝項目現場簽約,計劃投資總額63.36億元。其中,輕紡智能智造產業城項目將打造天門市首個集輕紡服裝、縫制設備智能制造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進一步完善天門市服裝產業鏈,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5月23日,李寧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此前于2019年11月8日宣布投資15億元,收購廣西一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并建設供應鏈基地,現因打造高端智能制造及柔性供應鏈基地以及高水平研發及體驗中心,滿足未來發展需要,公司決定將投資額由15億元增加至33億元。
根據投資協議,李寧收購的上述地塊為工業用地,總面積達590畝,公司承諾,該項目將會于簽立投資協議后5年內實施及投產,而且該項目所產生的年度收益將達不少于人民幣350萬元/畝,年度應付稅項將不少于人民幣20萬元/畝。
市場“冰火兩重天”,紡織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近年來,在中西部產能爆發下,下游織造企業首當其沖,紡織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市場是買方市場,購買力決定著市場的需求。而今年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國內整體經濟不景氣,人們對服裝的購買力下降。購買力下降了,需求也就少了,最終影響到了下游織造業。紡織行業景氣度不佳,但由中西部興起的產能過剩已是目前市場的常態。
一邊是訂單供過于求,另一邊卻是產能供不應求。紡織市場“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背后,傳遞出怎樣的市場信息?
“‘市場缺什么,企業就做什么’的道理誰都明白,但在現實中,企業進行生產調整還需要很大的投入。如果企業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很可能就會出現新一輪產品過剩。”從實際經驗來看,如果企業跟隨市場風向隨波逐流,往往就容易加大市場風險,特別是做不出產品特色、品質的企業,失敗的可能性會加大。
近幾年,紡織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成本上升、價格下壓,訂單趨緊。2023年以來,紡織市場競爭更是進一步白熱化。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復蘇仍將是今年下半年的市場主旋律。二季度以來,紡織企業普遍反饋國內外市場訂單不足問題,在供給寬松背景下,市場競爭加劇、產成品價格提漲困難、現金流惡化現象較為明顯。當前市場淡季特點顯著,產品出貨速度有所放緩,部分地區織機開機負荷小幅下調,棉紡產成品庫存加速累升,企業普遍降低后市預期。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東部企業轉移落戶西部,對西部省區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經濟現象。越來越多跡象表明,近年來,大量紡織服裝企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開展2023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活動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東部地區產業加快提質升級,加強省市內及省市間產業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