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何天然纖維面料的衣物,總是比那些合成纖維材質的更容易布滿褶皺?這主要與天然纖維的分子結構、吸濕性、彈性等自身特性有關。
分子結構與排列
像棉、麻等屬于纖維素纖維。其分子鏈是由葡萄糖單元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分子鏈之間主要依靠氫鍵等較弱的作用力相互結合。這種結合方式使得分子鏈之間的連接不夠緊密和穩定,當受到外力時,分子鏈容易發生相對滑動和位移,從而使面料表面產生褶皺。
以羊毛、蠶絲為代表的蛋白質纖維,其分子結構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形成多肽鏈,多肽鏈又通過氫鍵、二硫鍵等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空間結構。但這些化學鍵在受到外力時,也容易發生變形和斷裂,導致纖維的形態改變,進而使面料起皺。
吸濕性較強
天然纖維一般都有較好的吸濕性,當吸收水分后,纖維會發生溶脹,纖維內部的分子間作用力會被削弱,分子鏈的柔順性增加,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而且在水分揮發過程中,纖維又會收縮,這個過程中纖維的形態變化就容易導致面料形成褶皺且難以恢復平整。比如,棉纖維在潮濕環境中或吸收人體汗液后,就比在干燥狀態下更容易起皺。
彈性相對較差
天然纖維的彈性普遍相對較差,天然纖維在受到拉伸或扭曲等外力時,能夠產生的彈性變形量較小,而且在去除外力后,不能像合成纖維那樣迅速、完全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所以容易留下褶皺。例如,羊毛纖維雖然有一定彈性,但如果過度拉伸或長時間處于變形狀態,也會出現難以恢復的褶皺。
纖維表面特性
天然纖維的表面形態和粗糙度各不相同,一些天然纖維表面相對比較粗糙,在受到外力摩擦或相互之間發生摩擦時,纖維之間更容易產生相對滑動和糾纏,這也會促使面料表面形成褶皺。例如麻纖維,其表面較為粗糙,在穿著和使用過程中就更容易因摩擦而產生褶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