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外賣極大便利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塑料污染。據統計,每年外賣行業使用的塑料餐盒已超100萬噸。這些餐盒用完之后去哪兒了?過去的回收利用效率很低,而現在,兩個廢舊塑料餐盒就能“再生”一件新T恤。12月6日,首款再生餐盒料制備的低碳丙綸面料在東華大學發布,現場還展示了用其制作的黑白兩色速干T恤。
從外賣餐盒到快干T恤的神奇材料循環,來自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攜手外賣平臺、塑料回收企業、面料加工企業、設計師和品牌方的共同努力。該項目負責人、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高分子碳中和平臺研究員李斌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條技術路線的打通將為外賣餐盒的循環使用,提供一個具備較高價值的回收場景,避免環境污染。他期待,更多企業接受和使用這款再生面料并早日推向市場,為更多人提供低碳生活新方式。
塑料餐盒回收利用率超90%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塑料餐盒回收后,主要用于制造一些更低端的塑料制品。由于利潤微薄,導致回收率不足25%,大部分往往采用焚燒、填埋等方式,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
如何把廢舊塑料餐盒變得更有價值?受到塑料飲料瓶被回收做成再生滌綸面料的啟發,李斌創造性地提出,把廢舊塑料餐盒通過加工改性,制備得到超細旦丙綸纖維。通過實驗驗證,結果顯示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現實是,外賣餐盒的循環利用面臨回收難、成分雜、性價比低等難題。他舉例說,中餐飲食往往高油、高鹽、高濕,為外賣餐盒的回收和清理帶來不小的難度。同時,餐盒質量輕、體積小,還易混入雜物,導致成分相當復雜。
李斌告訴記者,以前塑料再生行業清洗比較簡單,就是用水洗,而今天有多種的方式,包括熱洗、堿洗、超聲波洗等。“像這樣的技術進步,使得我們有條件能夠綜合利用這些手段把餐盒洗得非常干凈。”歷時一年多,科研團隊在在美團青山科技基金支持下,和格林美、蒙泰高新、李寧等產業鏈上的企業共同研發,最終解決了再生餐盒料除雜、去味、紡絲以及面料生產等多個環節的難題,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絲-織布-衣服”的技術路線,實現從外賣餐盒到快干T恤的循環利用。
李斌表示,最終塑料餐盒的回收和轉化利用率超90%,用其制備丙綸面料將帶來可觀的增值。丙綸的特點是快速排濕、低密度,所以用它很適合制作速干的衣服,這將為紡織面料行業帶來全新的低成本、高性能產品。如今隨著技術突破,提升餐盒回收后的應用價值,將大大提升廢舊餐盒的回收比例。
低碳新面料真正走向市場銷售,仍需時間檢驗
再生塑料相比于原生塑料,不僅具有環保優勢,回收塑料能量的消耗也比原生塑料更少。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管理體系副總裁方為民表示,為再生餐盒進行的第三方碳核算結果顯示,與原生材料相比,再生餐盒的減碳量可達73%。“用再生餐盒料制備的丙綸面料具備天生的低碳屬性,有望成為與再生滌綸并駕齊驅的可持續紡織面料。”
隨著技術突破,這款高附加值的新面料也吸引了李寧等知名服裝企業的興趣,以及不少設計師的青睞。對于這款新走向市場進行銷售,李斌雖然很有信心,但他也直言,新面料想要得到產業鏈上更多企業的認可,仍需一段時間的檢驗。比如服裝品牌要對其染色、固色、性能等進一步檢測。
盡管很多品牌和消費者期待環境友好產品,亦有企業方代表坦言,消費者能否接受塑料垃圾再生的服裝,不僅要從安全性角度進行宣傳,也應科學引導消費理念轉變,不能讓低碳環保產品只停留在噱頭。
“低碳環保是當今時代的發展主題,也是材料科學發展的新方向。大學與業界的專家們在‘高分子材料碳中和’領域,找到了很好的交叉創新點,為行業提供了創新思路、創新方案以及創新產品。”東華大學副校長趙震談到,希望再生丙綸的成功推廣能夠帶動餐盒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動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雙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