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打開購物軟件搜保暖內衣,你是否因為德絨、咖啡碳、石墨烯、自發熱紗線等發熱“黑科技”看得眼花繚亂,那么這些“黑科技”真的能發熱嗎?它們的發熱原理是什么?如何選適合自己的保暖內衣呢?今天就讓小編一起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事實上,熱量不會無中生有,自發熱服裝其實是使用了發熱纖維材料,在特定條件下是能夠產熱,讓人更暖和的。那么那么這些神奇的材料,是怎么產熱的呢?
毋庸置疑,所有種類的自發熱纖維,實際上都是借助外力發熱的。多數保暖內衣材質是通過蓬松的絨毛形成空氣層,來達到保溫的效果,或者反射人體體溫 (紅外線)來保暖。而商家口中的“自發熱”,不是面料自己會發熱,而是通過吸濕放熱達到保暖目的。在這里,所謂的“自發熱”只是把“吸濕發熱”換了概念而已,本質上只是一種保暖手段,并不會自己發熱。
吸濕發熱纖維主要吸收人體發出的水汽,也就是汗液,形成氫鍵發出熱量。在纖維的結構中,有一些親水基——可簡單理解為“喜歡水”的原子團——會與水分子結合產生熱量,而水分子的動能也會轉化為熱量。氫鍵是一種特殊的化學鍵,處于分子間力和共價鍵之間。平時多見于水中,固態下的水中的氫鍵更加穩定,液態下的水中的氫鍵會進行不斷地斷裂和重組常見的紡織纖維都有吸濕發熱的能力,
不過,不同品種的發熱能力有差別。專門的自發熱纖維,化學組成中親水基團的數量更多,纖維的吸濕性更好,吸濕后發出的熱量也更多。為了提高纖維的吸濕性能,不僅可以給纖維增加親水基團進行親水化處理,還可以通過改變纖維的表面形態結構,以利于纖維表面對水分子的吸附。例如,通過增加纖維表面的溝槽數量和深度,提高纖維對水汽的吸附能力。吸濕發熱纖維通過吸濕來放熱,但是在纖維“吸飽”了濕氣之后,其放熱反應就會減緩,吸濕的纖維同時還會將濕氣排出,這個過程又會吸收熱量。如若不能及時排濕,吸濕的纖維會給穿著者帶來不適感。所以,為了改善這種不適感,很多面料采用吸濕發熱纖維和其他種類的纖維混紡,來達到吸濕放熱和排濕干爽的均衡,比如腈綸纖維和聚酯纖維等。
"自發熱"內衣,科學地說應該是用吸濕發熱比較高的纖維材料制作的內衣。市場上的吸濕發熱纖維以改性腈綸、滌綸為主。那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暖內衣呢?
實際上,不管是天然纖維的羊毛、蠶絲,還是化學纖維的粘纖、睛綸,大多數纖維自身都天然具備吸濕發熱的性能,井不是什么黑科技獨有的,只是吸濕發熱程度不一樣。據公開實驗數據顯示,纖維吸濕放熱是個動態過程,所以保持恒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發熱內衣的纖維吸濕能力有限,當吸水飽和時,就會停止吸濕發熱,轉為吸收人體熱量,釋放濕度。也就是說,自發熱內衣其實一直在“吸濕-放熱-放濕-吸熱”的過程當中循環?偟膩碚f,自發熱內衣的保暖性可以超過部分普通的秋衣秋褲,但也不會超太多。
常見的保暖內衣面料材質有聚酯纖維、睛綸、粘纖、氨綸,這些纖維常以不同的配比出現在面料成分中。腈綸可以儲存大量空氣,防止熱量流失。腈綸足夠保暖卻不夠吸汗,粘纖雖然透氣卻不夠保暖,兩種纖維科學的混紡則可以取長補短。聚酯纖維的保暖程度一般,添加氨綸主要是為了保證衣物彈性。在保暖內衣厚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想要更暖和就選擇含腈綸占比多的,想要更透氣就選擇粘膠纖維比例更多的。這些材料制成的內衣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暖效果,具體效果如何因人、因場合而異,盡量選擇品牌公司生產的保暖內衣。含有特殊紗線的應該有相應紗線的吊牌或相關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