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絲的制作工藝圖片
選繭:桑蠶結繭后,蠶農會將蠶繭集中送往蠶站或者由繅絲廠或做蠶絲被的工廠直接收購,工人對蠶繭進行分類,比如:上繭、雙宮繭、黃斑繭、爛繭等。
蠶絲被等級從這里就開始啦!
烘繭:將蠶繭烘干(即殺蛹),使得蠶絲里面的水分得以去除,蠶絲不易變黃,同時也避免蛹變成蝶,破壞蠶繭完整性,同時避免蠶絲含油率超標。
剝繭:開始剝繭,將蠶繭的繭衣去除,因為繭衣細而脆弱,絲縷雜亂無章,不能用于打綿;而這樣的繭衣也是短絲綿的原料,屬于低等級蠶絲被。
打綿:通過滾筒按照一定比例的轉動將蠶絲纖維吸附在滾筒上,將蠶絲與蠶蛹等其他短纖相分離,提出長絲綿用于生產優質的桑蠶絲被。
初洗:打綿機上取下的絲綿一般都會含有蛹皮等雜質,通過粗洗將這些雜質去掉,確保蠶絲無雜質。
煮綿:煮綿的主要目的是將絲綿中的絲膠、蛹油等其他雜質和蠶絲纖維分離出來,降低蠶絲的含油率,使得蠶絲柔軟,使用的壽命更長。
精洗:將分離絲膠、蛹油后的絲綿洗干凈,以便柔軟劑、PH調節劑能夠更好滲透絲綿,使蠶絲更柔軟。
PH調節:絲綿偏堿性,為了達到人體接受范圍,需用酸來進行PH值中和;如果蠶絲被有酸味,可能是這個地方的冰醋酸放多了的原因。
選綿:生產絲綿的過程中會含有一些筋條。如果荊條去除不干凈,光照情況下會出現黑色線條,少量是正常,量多則說明蠶絲品質不是很好。
烘綿:生產的絲綿在高溫烘烤下,可以殺死絲綿中的病菌;將含水率控制可控范圍;如果沒有控制好,會導致蠶絲絲胎偏輕,存在偷工減料。
檢驗:優質蠶絲被必須要通過多道檢驗工序,確認含水比例、含油量、絲膠的比例是否滿足國標要求。
拉絲:采用傳統手工拉絲工藝,將半成品絲拉松、拉長,絲逐層鋪疊,縱橫交錯,逐層壓縮,一床優質的蠶絲被需要拉至20多層,消耗一萬多只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