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繡是什么?雙面繡怎么繡?所謂雙面繡也叫兩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
雙面繡的歷史
據專家考察,雙面繡在宋代便已出現,但大多數用于日用品,如經帙,手帕等。即使是在近代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史上也難以欣賞到雙面繡的藝術品。
在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茍。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為挽救、繼承、發展刺繡技藝采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并相繼成功研發出雙面三異繡,雙面異色繡等。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中,中國四大名繡歷史悠久,比如蘇繡,建于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繡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繡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后,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臺、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蘇繡后來吸收上海"顧繡"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雙面繡的分類
雙面繡按它的框架分類分為:外方內圓結構的、臺屏結構的、圓型結構的和蛋型結構的。
按它的的尺寸分為:直徑為30圓的、直徑為20圓的、尺寸相乘的和方形的。
按它的框架成分分為:紫檀木框架的、雞翅木、花梨木框架的和白木框架的。
雙面繡發展
刺繡傳統針法之一。變體繡的一種。亦名“兩面光”。雙面繡在我國北宋時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解放后經蘇州刺繡藝人的鉆研改進,得到很在發展。現蘇州的雙面繡產品,多作為國家的禮展品,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贊揚。現湘繡、廣繡等亦有雙面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