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繡與蘇繡的區別,手推繡是一種傳統的工藝。也是一種刺繡方法,它延續蘇繡的手法,用專供縫紉,刺繡的機器,配合靈活的手部操作進行推繡。常與改良過的旗袍傳統款式結合一起,制成手推繡旗袍,穿著既時尚又帶有民族特色。
工藝要求
針跡順,齊,平,勻,潔。順是指直線挺直,曲線圓順;齊是指針跡整齊,邊緣無參差現象;平是指手勢準確,繡面平服,絲縷不歪[2] 斜;勻是指針距一致,不露底,不重疊;潔是指繡面光潔,無墨跡等污漬。
工藝特點
手推繡可以實現繡娘根據自己對圖案的理解以針代筆在不同面料上繡制出美麗的圖案,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繡花。配色明快豐富,繡出的繡品生動富有立體感。針跡平滑圓潤,布面平整柔軟,花樣立體靈動富有美感。
蘇繡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2006年,蘇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繡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繡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繡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2007年,鎮湖街道的蘇繡基地榮獲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稱號。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鎮湖蘇繡”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鎮湖刺繡》地方標準。2013年,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藝術館景區成為全國首家刺繡文化產業4A級景區。2014年,蘇州鎮湖刺繡藝術館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15年何建英刺繡大師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洪軍大師《梅花篆字》創作成刺繡版。鎮湖東東電腦為其設計了外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