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皮草”變成了“草皮”?皮草曾經是價值昂貴的“奢侈品”,如今卻掛著“打折”、“清倉”、“處理”的標簽,或者干脆以最低兩三千元明碼標價出售的方式低價營銷。
“皮草”變成“草皮”在價格不斷下降的過程中,表面來看,是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等老生常談的問題,實則是消費者的價值導向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人們已經不再覺得皮草能夠代表“尊貴”的身份,所以價值自然降低。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場轉變呢?依靠“供需”角度尋求新的利益爆發已經很難有機會了,唯有通過創新,可以使“皮草”還是皮草,而非“草皮”。我們不妨拿出手機看看我們十年前、五年前、三年前的照片,看看這十年來穿著的變化有多大,再看看我們十年來做的皮草變化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