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針花邊是抽紗工種的一種。是我國城鄉民間一種最普及的編結工藝。是用一種簡易的鉤針工具,運用名種粗細彩色棉線,外繞鉤結成通透大方出精美圖案。產地有山東、上海和廣東等。廣東潮汕地區稱為“通花”,上海叫做“哥羅紗”。一般是先鉤出小塊花紋,或者被鑲嵌于雕繡品中,或將若干小塊花紋連輟成大幅的成品。其成品有盤墊、臺布、床罩等,有的還做成提包和衣服。色澤除素白或米黃色外,還有的配以各種彩色。
以棉線為主要原料,用鉤針以手工編結而成的花邊。又稱鉤花。鉤針用金屬、竹、木、骨等材料制成,頂端帶有彎鉤。
沿革 18世紀,鉤針花邊的束發帶已在歐洲流行。19世紀,愛爾蘭鉤針花邊聞名于世。當時,鉤針花邊多模仿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花邊的圖案,獨創的圖案有愛爾蘭國花──白花酢漿草。中國鉤針花邊生產和出口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山東乳山、海陽縣花邊生產企業組織設計人員研究歐洲鉤針花邊,并且吸收民間鉤針編結技法的長處,用漂白棉線鉤針花邊試制成盤墊并出口。1964年,在盤墊小件的基礎上又連綴成大件鉤針花邊,并將鉤針花邊同棉布刺繡花邊、亞麻布刺繡花邊拼接,成為鉤針鑲邊或鉤針拼方大套。1967年后,山東鉤針花邊生產由乳山、海陽縣擴展到黃縣及牟平等縣。鉤針花邊成為花邊行業中的大宗出口產品。
工藝 編結者左手捏線,右手執鉤針,通過纏繞和鉤拉等針法,編結成花式。按照不同的針法和程序產生不同的花式,主要有朝天凳、一柱香、象眼塊、蓮花瓣、梅花絡、連環扣、桂花網等,然后將不同的花式連綴成各種圖案。工具簡單,編結技法多變,具有鏤空立體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