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染紗線簡介
段染紗線是指在一絞紗線或織物上染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顏色。
段染的紗線所織出來織物的風格得到根本的突破,所以深受廣者大消費的青睞。適合做段染的紗線有:全棉、滌棉、腈棉、粘膠短纖長絲、腈綸、人造絲、滌綸絲、純毛絨線、尼龍線、錦綸短纖長絲及各種混紡紗線。
段染紗線可以是機械段染也可以是原始的手工段染。機械段染可以分為直接段染和間接段染兩種。
工藝流程: 經紗、緯紗:筒子紗→成絞→煮紗→染色→絡筒
經紗:整經→漿紗→穿綜筘
}→織造→坯檢→燒毛→水洗→(絲光)→柔軟定形→預縮
段染紗線工藝
直接段染
段染前絞紗經過退漿、煮練、漂白等前處理煮漂工藝要注意堿的用量,過多容易降低紗線強力,過少除雜效果不理想,影響段染效果及織出的布面的質量。煮練后紗線的毛效不低于200px/30min,pH為7-8毛效太低影響色漿滲透,造成染色不良;太高則易發生滲化,輪廓不清,影響織造后的圖案。
1.1棉紗線的涂料段染 涂料段染色譜齊全,配色方便,色光穩定,不易滲化,輪廓清晰,工藝簡便,缺點是手感偏硬。
1.1.1工藝流程: 經過煮練后的紗線噴印段染漿后汽蒸(100-102℃,5-10min)——水洗——烘干——上漿
1.1.2工藝要點:
(1)粘合劑:選用外交聯粘合劑,如網印粘合劑,成膜手感好,刷洗牢度高,高溫不泛黃用量應根據色漿中涂料濃度而定,一般用量較高,用量太少牢度較差;
(2)乳化糊:采用油水型乳化糊;
(3)涂料:顆粒粒徑在0.2-0.5um之間,太大時,遮蓋力差,耐磨性差,色調暗淡,色光偏紅;太細時,鮮艷度下降,給色量降低,且涂料色漿容易產生凝聚現象;
(4)尿素:色漿中加入尿素,色漿變薄,粘性下降,色漿較穩定,不易成膜,用量盡可能少,否則會降低牢度,汽蒸時造成段染邊緣滲化嚴重;
(5)交聯劑:加入交聯劑,可提高耐磨性和搓洗牢度,但用量要嚴加控制,過多則會影響手感。段染的方法與織物印花的方法相似。
1.1.3工藝中的注意點: 為了使段染部分不滲化,將染料配成色漿,通過段染機械噴印到紗線上。在烘線時的溫度不易過高,出烘房時紗線以八成干為宜。涂料段染工藝簡單而且染料的利用率也高,也是一種很好的段染方法。
1.2 棉紗線的活性染料段染 活性染料色譜齊全,染色牢度優良,純棉紗線的染色主要采用KE型活性染料,但在生產中發現,如用KE型進行段染,則洗落下來的染料很容易沾染,造成染色牢度下降,這可能是KE型為雙活性基型,反應活潑性比K型大,在水洗時未反應染料和水解染料易沾染,為此改用印花用K型染料,價格合理,使用方便,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牢度。
1.2.1工藝流程: 煮練后的紗線噴印段染漿后汽蒸(100-102℃,5-10min)-水洗-烘干-上漿。
1.2.2工藝要點如下:
(1)汽蒸時用干布將紗線包好,防止滲化;
(2)選用中等粘度的海藻漿,有利于色漿從噴口噴出及滲透到下層紗線中,調漿時可加0.25%-0.5%的六偏磷酸鈉,防止鈣離子的影響,同時用純堿調節pH=7-8,整個糊料要求沒有結塊;
(3)尿素起潤濕助溶作用,因紗線噴上染漿后不經烘干直接進行蒸化,尿素用量大時,會造成滲化嚴重,深色時可適當加一些,中淺色可不加; (4)小蘇打作為釋堿劑,調色時應等糊料溫度降低至室溫方能加入,否則色漿內產生大量氣泡,色漿穩定性下降,影響給色量及染色牢度;
(5)染料溶解溫度不超過90℃,活性染料段染牢度好并且手感也較好所以一般情況活性染料段染運用的較多。
間接段染
近幾年,多色道絨線段染在毛紡企業廣泛使用。該設備直接段染純毛絨線、純腈絨線、毛腈混紡絨線等,可根據絞紗的框長,改變色段長度及間隔距離設計出風格特殊、絢麗多彩的段染花樣。純毛絨線的段染就是一種間接段染,是用防拔染技術而做的段染絨線。
2.1特點
(1)段染的色段越寬色漿耗量越大;顏色越深,染料用量越大,對染料太浪費了;
(2)絞紗段染紗線的厚薄不能做到絕對均勻,用同樣壓力的軋輥軋,厚薄不同的地方顏色也會不同;
(3)隨著段染寬度增加,正反面色差也變大了降低了段染產品的質量。用防拔染技術就能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