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又稱蜀江錦,是指起源于戰國時期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有兩千年的歷史,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后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它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進入五十年代末期,在國產電動織機上也能仿制出蜀錦的產品。現代蜀錦是五十年代中后期恢復的蜀錦,采用了現代技術織造,保持了蜀錦色塊飽滿,立體感強的特點,并較大程度的提高了產品的產量,縮短了作品的設計時間。現代蜀錦由四川蜀錦研究所技術人員研究開發,已基本得到市場認可,是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產品,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政務禮品也常選用現代蜀錦。
蜀錦是什么 不同蜀錦的特點
現代蜀錦面料的品種有月華三閃錦、雨絲錦、方方錦、條花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緞八種。均源自明清兩代形成的流霞錦。"方方"、"雨絲"、"月華三閃"這著名的蜀錦被譽為"明清三絕"。雨絲錦從傳統的"月華三閃"發展而來。近代有"月華雨絲"。現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
各蜀錦的特點
建國前盛行的方方錦被面,是取材于寺廟天花藻井圖案,現在已不再生產了。方方錦的特點是緞地緯浮花,再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這種結構的裝飾手法,是對魏晉時代的方格獸紋錦、唐代的格子紅蜀江錦等著名錦樣的繼承和發展。
雨絲錦的特點是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雨條上再飾以各種花紋圖案,粗細勻稱、既調和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條間的花紋,具有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天安門、杜甫草堂、望江樓、百花潭、芙蓉白鳳、翔鳳游龍、蓮池鴛鴦、蝶舞花叢、葵花、牡丹、梅竹、龍鳳等。
月華錦在錦面上以數組彩色經線排列成由淺入深、又由深入淺逐漸過渡的暈繝彩條,有如雨后初晴的彩練,錦面上再飾以裝飾性花紋,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月華錦“地組織”為八枚經面緞紋,彩條起彩,緯線顯花,體現了對蜀錦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上世紀70年代后國內就無人掌握月華錦織造技藝了。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其特點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散花錦的特點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鶴、百鳥朝鳳、五谷豐登、龍爪菊、云雁等,富于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后,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故名。其特點是地組織采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民族錦一般采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于民族服飾,故名。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常見的圖案有團花、葵花、“萬”字“卐”“壽”字等。彩暈錦的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并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