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北京西單商業區一派繁榮景象,初夏的北京已經有些炎熱,三五成群的人們來往穿梭于中友、君太等各大商場和沿街的服裝專賣店之間,給自己和家人選購著中意的夏裝。記者發現,大多數人購買夏裝時首選國外品牌,例如NIKE、SLIAOT、ROMASTER等,而國內品牌的夏裝專柜前的人流量明顯不如國外品牌,成交率也并不理想。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服裝市場53.3%的消費者比較傾向于國外的服裝品牌,而傾向于國內品牌的僅占16.7%。
我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市場發展領先的地區,雖然國內不少消費者熱衷于購買“洋品牌”服裝,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許多“洋品牌”服裝,包括國際頂級品牌的服裝大多數都是我國國內服裝企業代加工,然后貼上洋品牌進入市場。記者在商場翻看了ADIDAS等幾家國外知名品牌的服裝,標簽上均標注著“MADEINCHINA”的字樣。
這些國外品牌國內加工的服裝,其實與國內品牌服裝相比,制作工藝和生產成本相差并不大,但因為貼上了“洋品牌”,身價就比國內品牌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尤其是男裝。記者看到,高檔商場中動輒成千過萬的男裝比比皆是。以西裝為例,國貿地下商城CERRUTI售價11950元、DAKS售價10890元,東方廣場AUTUSON等品牌均售價過萬元。
除了這些在國內加工的國外知名品牌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國外品牌其實完全是由國內服裝企業一手運作,其生產和銷售渠道完全在國內。有業內人士介紹說,這種自己到國外去注冊一個品牌或者買一個國外注冊的品牌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消費者不明白而已。
雖然,國外知名品牌的產品在國人心目中一直是高品質的代表,不少人不惜重金高價購買。可是近年來,一些洋品牌的產品質量問題屢屢被曝光。去年,浙江省工商局對當地國際知名品牌服裝進行抽檢,竟發現六成服裝質量不合格,根本沒有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安全標準,這其中包括鯊魚牌T恤衫、都彭牌夾克、雨果·博斯牌和博柏利牌夾克、雅格獅丹牌男褲等。
但無論怎樣,在國內的服裝消費市場,“洋品牌”的風頭還是明顯蓋過了國內品牌。那么,消費者又為什么那么青睞所謂的“洋品牌”呢?
記者近日在天涯社區看到一篇題為《大家都喜歡什么品牌的衣服?》的調查帖,此帖的回復量竟然達到了上百條,而其中70%的人都選擇了國外知名品牌。
“咱們國內雖然也有幾個比較出名的品牌,但我還是喜歡買國外的品牌,雖然這些品牌服裝的做工質量并不見得比國內品牌好多少,但穿這些‘洋品牌’服裝對現在像我這樣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表現。如果周圍人都穿一些國外品牌的衣服,而自己選擇穿國內品牌服裝,顯得有些不夠檔次,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在一家游戲公司做游戲編程的王小姐告訴記者。
其實存有王小姐這類想法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一代,他們對“洋品牌”的追捧已經到了非其不可的地步。在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全身皆洋牌的青少年穿街而過。記者曾在商場見過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上中學的孩子購物,母親基于性價比和孩子的學生身份考慮,建議孩子買一家國內品牌的運動裝,而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執意要買隔壁一家“洋品牌”的運動服,聲稱同學們都穿這樣的外國品牌,自己穿國產品牌的衣服掉份兒。
消費者青睞“洋品牌”,表面是為了面子和身份,但這并不是國內消費者青睞國外品牌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國內的一些品牌能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誰又會覺得穿上這樣的國內品牌衣服,不是身份的象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洋品牌的市場營銷手段和市場運營都較國內的服裝品牌更勝一籌,也較國內品牌更具競爭力。而相比之下,國內服裝的品牌意識還不強,市場化意識依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