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而近日,更有百名學者倡議,2008年奧運會采用我國傳統的服飾禮儀。中國人是否需要統一的正裝?“漢服”是否要定為“國服”?一時間再次成為爭論焦點。
原始新聞
4月5日,一份有關“將漢服定為國服”、“奧運會上,中國的漢族運動員應著漢服入場”的網上倡議書,引起眾多關注。
“目前,我們的這份倡議書正在寄送北京奧組委的途中。”發起人之一、河北明德學堂負責人傅路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活動主要由兩個網站牽頭發起,有20多家網站及眾多網友響應。
其實,這份倡議書,不過是近年來“漢服熱”的又一新動向。“漢服”究竟是什么服?“漢服熱”又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帶著幾個疑問,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喚醒文化記憶,還是搶占商機?
支持者:“漢服熱”體現民族文化自覺
峨冠博帶,長襟寬袖,打拱作揖……讓人恍惚在拍古裝劇。穿漢服、行古禮,這幾年并不算新鮮話題。“漢服”的熱心倡導者們,身著“漢服”進行民間祭祀,舉辦婚嫁儀式,奏樂讀經。他們中,尤以年輕人居多。日前,北京還出現了一家“漢服”餐廳:吃飯的人全部身著各色漢服,盤腿坐于榻上,有古琴和誦經聲相伴……
一位熱心倡導者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漢服就是漢朝的服裝,其實是誤解。漢服指的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服裝是人的第二張皮膚,人類通過服裝系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和自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表示,近幾年的“漢服熱”,體現了青年人的一種民族文化自覺。
不過,也有反對者在冷眼旁觀。采訪中,有不少人對此次倡議表示質疑,認為是在一定程度上打著奧運的旗號賺取“眼球”,搶占商機。
民族自信,還是狹隘民族主義?
反對者:強制推行“國服”不合時宜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印度有紗麗……自古有“衣冠王國”之稱的中國,究竟該以怎樣的“國服”面對世界?這是許多“漢服”和“國服”提倡者關心的話題。
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表示,“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漢服,但是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裝能夠真正代表中國的服裝?這恐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困惑。”
一些專家認為,一種服裝要成為“國服”,首先要得到本國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這種認同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某種強制的規章制度獲得。漢服作為一種個人喜好和民間文化活動,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國服”的高度,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強制推行顯然不合時宜。
復興傳統,還是復古表演?
專家:文化之路面向未來才更寬廣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熱潮漸漸興起,一些諸如讀經、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見的現象,漸成“新時尚”,甚至還有人提議改公元紀年為“黃帝紀年”、將地名改為古地名。“這些舉動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號或文化載體等形式上的復古。”全國政協委員王旭東認為,這些活動,其實更像是一場場“表演秀”。
一位網友寫道:“泰山無法代替黃山,梅花不能涵蓋牡丹,銀杏未必敵得過松樹,漢服也不見得比唐裝更具民族性。”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出于國家形象辨識的需要,勉強將某一事物捧到不適當的位置,不僅達不到文化整合的目的,反而可能導致文化分歧。“‘漢服熱’也反映出一個禮儀文化的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教授表示,一方面,傳統的禮儀很難完全回歸。另一方面,現代中國人的一些禮儀行為,可能既有傳統文化,還有西方文化,又有20世紀以來革命文化創造的東西。我們需要在這三者混雜中,創造面向未來的新禮儀文化。(北國網-遼沈晚報)